近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布了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

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呂寶糧教授團隊的“情感腦機接口的基本特性、基礎算法和公開數據集”項目,以及電院錢彥旻副教授團隊的“魯棒語音信號模式分析與識別的深度結構化建模理論與方法”項目,榮獲吳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電院林巍嶢教授團隊的“語義驅動的視頻智能分析及適配傳輸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人工智能科技進步二等獎;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劉成良教授團隊獲人工智能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同時,電院嚴駿馳副教授榮獲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

1

自然科學獎

呂寶糧教授團隊

情感腦機接口的基本特性、基礎算法和公開數據集

呂寶糧教授團隊的“情感腦機接口的基本特性、基礎算法和公開數據集”項目(主要完成人:呂寶糧、鄭偉龍、石立臣、李沐、王曉韡)揭示了腦電信號在情緒識別中具有穩定模式的重要特性;開發了能有效提取情感腦電特徵的微分熵特徵提取算法;提出了腦電信號與眼動信號融合的多模態情感腦機接口框架,並揭示了腦電信號與眼動信號的互補特性;自主開發的上海交通大學情感腦電數據集SEED(SJTU Emotion EEG Dataset)是目前國際上開展情感腦機接口研究所使用的最常用的兩個標準腦電數據集之一,用戶來自全球61個國家、800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包括哈佛大學、MIT、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錢彥旻副教授團隊

魯棒語音信號模式分析與識別的深度結構化建模理論與方法

錢彥旻副教授團隊的“魯棒語音信號模式分析與識別的深度結構化建模理論與方法”項目(主要完成人:錢彥旻、俞凱、譚天、劉媛)圍繞真實複雜場景下魯棒語音信號模式分析與識別這一挑戰性問題,研究深度學習下的語音結構化建模理論與方法。

團隊提出了5個原創性新方法,有效提升了語音信號處理系統在面對真實場景中多變的信道、環境及說話人的魯棒性。圍繞所提出的理論和方法,發表了一系列高質量論文。其中部分成果已經在實際系統獲得了應用推廣,並得到包括圖靈獎得主等多個國家的科學院院士,IEEE/ISCA Fellow等國際同行的引用和高度評價。項目研究成果創新性顯著,對語音信號模式分析與識別系統的性能和魯棒性改善明顯。

02

科技進步獎

林巍嶢教授團隊

語義驅動的視頻智能分析及適配傳輸關鍵技術與應用

林巍嶢教授團隊的“語義驅動的視頻智能分析及適配傳輸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主要完成人:林巍嶢,李成林,高雪松,熊紅凱,戴文睿,陳杰,鄒君妮,王雯雯,郝旭寧)針對新一代視頻技術體系面臨的計算前移、數據激增、資源多變、及傳輸失配等關鍵挑戰,建立可適配、可交互、可操控的新一代視頻分析與傳輸技術體系和應用系統。

項目從表徵視頻內容的語義信息入手,形成了語義驅動的視頻智能分析、壓縮處理及適配傳輸創新技術體系和應用系統,滿足了視頻流及語義流聯合處理與傳輸的關鍵需求,具有高性能、高效率、高適配等特點。項目成果應用於智能電視、智能交通、及公共安全等領域,項目團隊牽頭完成了視覺特徵編碼行業標準工作組草案和關鍵設備,爲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戰略制高點。

03

優秀青年獎

嚴駿馳副教授

嚴駿馳副教授的獲獎項目爲數據中隱式結構挖掘與關聯。其主要研究成果主要聚焦於數據中隱式結構的挖掘與關聯展開機器學習方面的研究,以一作或者通訊作者身份主導了本項目中三個科研發現:

1)域內隱式結構挖掘模型(20 餘篇第一/通訊作者CCF-A/IEEE期刊長文),特別是提出了基於時序點過程的隱式關係結構挖掘理論與方法;

2)域間隱式結構關聯方法(10 餘篇第一/通訊作者 CCF-A/IEEE 期刊長文),特別是提出了一致性驅動的圖匹配理論與算法;

3)挖掘到關聯協同處理技術(近 10 篇第一/通訊作者 CCF-A 類論文),特別是端到端的可微分組合優化問題機器學習技術。特別是在點過程和圖匹配兩個領域,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起主辦,是以中國智能科學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人、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命名的,經國家科技部覈准設立。具備提名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資格,被譽爲“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2012年首次頒獎,每年評獎一次。旨在獎勵在智能科學研究中取得重要發現,着力實現原始創新與突破,或在人工智能領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取得重大進展,創造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或者生態環境效益的單位或個人。2020年,共有100項成果獲得吳文俊獎,其中自然科學獎20項(一等獎僅5項),優秀青年獎獲得者全國16人。

來源: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編輯:董彥君 曾玉竹 李欣慧

責任編輯:金雪、祁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