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些經常接觸的數字存儲設備,經歷了什麼演變,有你熟悉的嗎?

從1956年IBM公司研製出第一個硬盤,到如今已經過去63年,那一個硬盤,體積猶如兩個大冰箱,重量嘛,從裝車的情況來看,你估計應該有多重?

以前的存儲設備對我來說都是比較久遠的歷史了,我只說說作爲我自己從接觸計算機開始到如今,所經歷或使用過的數字存儲設備。

1992年,剛上大學的我,見到了人生第一臺計算機,那時候還叫286,覺得是個神奇的東西。第二年,系裏調整專業,增設了計算機相關專業,我從物探專業改爲計算機應用,步入了計算機時代,我們開始用上了386,到畢業的時候,已經可以用486編程了。

說起存儲設備,接觸最早的存儲介質叫軟盤,電腦上會有一個插口,能插入5寸軟盤,操作系統還是DOS系列,用5寸軟盤來存儲自己的代碼或數據。到1993年,學校計算機開始安裝Windows 3.1,基於DOS的圖形界面系統;1996年,我們全都換上了windows 95系統,開始編寫圖形軟件,那一年的畢業論文就是多媒體教學軟件。

當年的5寸軟盤,實際是5.25英寸,容量最早360K,到後來可以存儲1.2M,是我們學習計算機的主要存儲載體,每次上課,人手一盒軟盤,盒子裏還不一定保證能裝滿10張磁盤,因爲那是的軟盤價格不菲,是每個學計算機的人的一筆不小開支,關鍵是,軟盤還容易壞,動輒無法讀取數據。

直到工作,軟盤還是主要的存儲介質,但大小變了,從5寸變爲3寸盤(5.25英寸變爲3.25英寸),容量增加到1.44M。

你也許想不到,1991年開始出現了光驅技術,但我真正用上光驅,光盤流行,是直到1997年的時候。第一代光驅叫標準型,光盤容量640M,對比軟盤,已經是質的飛躍,天壤之別了。

第二代光驅被叫做提速型光驅,出現4倍速、8倍速、16倍速等叫法,容量也從640M到720M,890M等增長。之後出現了所謂的第三代、第四代等光驅及對應的光盤技術,從只讀驅、可讀寫光驅、DVD光驅、藍光光驅等設備發現,容量也達到8G以上。只是隨着閃存技術的出現,光存儲也逐漸走向衰亡。

磁帶存儲。現代的人多數沒有見多磁帶,不知爲何物。只有那些用過卡式錄音機,用過磁帶錄像機的人,應該明白磁帶存儲。

磁帶存儲曾經作爲備份和容災技術,在計算機行業盛行了好多年,現在的一些備份或容災設計中,還會將磁帶作爲一個備選方案,因爲磁帶存儲有他自身的優勢,可實現離線備份,異地備份。

硬盤,說起存儲,硬盤作爲計算機的主要存儲設備,在計算機中的作用僅次於計算機的大腦CPU,硬盤的也經歷了巨大的發展變化。我經歷的硬盤從5寸到3.5寸、 2.5寸、1寸、移動硬盤,再到固態硬盤,容量從160M、256M、500M、1G、50G、100G、256G、500G、1T、2T、6T到8T,容量越來越大,規格卻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快。

閃存,我們通常說的U盤或存儲卡,也經歷也一系列的 變化。記得使用存儲卡主要有哪些設備嗎?數碼相機、手機、DV機、行車記錄儀等。我用過的最小存儲卡是8M,之後就是4G、8G、16G、64G、128G的遞增。

U盤嘛,曾經輝煌很久,我們的工作也用壞了U盤無數,從從8M發展到了128M、256M、512M、1G、2G、4G、8G、16G,直到現在的32G、64G、128G、256G、512G、1T,基本全都用過。

前一段時間想拷貝一些大容量的內容,網上淘了一個2T的U盤,卻應性能不穩定,退貨了,也許U盤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畢竟現如今的網盤、雲存儲、雲服務已經風靡全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