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野融媒体1月9日(牟海军)岩画是绘制在石头上的图画,它是没有文字之前大兴安岭文化的最大载体。自2011年以来,大兴安岭先后在12个县、区、林业局(即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全境8.46万平方公里)发现36个岩画遗址,4150余单幅岩画,是目前黑龙江省发现岩画数量最多、区域最广、历史最久、内容最丰富的地市,在黑龙江岩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填补了黑龙江省相关历史缺环。

一、大兴安岭岩画的基本特点

大兴安岭岩画均为红色彩绘线条画,绘制颜料是由氧化铁粉、动物鲜血等调剂组合而成(偶有白色岩画);绘制技法是用手指或是羽毛笔在温暖季节绘制,为此岩画线条基本与手指粗细一致,为单线条岩画,偶有极细及双线条出现;绘制方向基本为正南或是偏南方,少数朝向为西侧、东侧,北侧只有一处且漫漶不清;岩画正前方大多有一经过修整的地面,与周围的山体及碎石形成鲜明对比。

大兴安岭岩画内容有整体天象崇拜,即太阳神、日月星云等图案岩画;自然崇拜,即树木、高山、河流等图案岩画;生殖崇拜,即带有巨大生殖器的男性、箭形生殖器、实心圆女性外阴等图案岩画;动物崇拜,即主要以鹿为主,另有虎、狼、野猪、熊、蛇、青蛙等动物出现;图腾崇拜,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S形鹿角龙”岩画,线条优美,身躯无爪,头部使用极具美感的4根鹿角代替,充分证明了大兴安岭是我国龙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该岩画为中国第一处发现的以龙为表现手法的彩绘岩画,在中国岩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兴安岭岩画还有表现祭祀场景岩画,主要表现为多人手臂上举,为萨满教祭祀时的舞蹈情景;有表现数量的岩画,具体为点状图案、线条状岩画等;有表现统治阶级的岩画,即戴有3个羽毛状冠饰的人与月亮、星星绘制在同一水平位置,显现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具备了王权统治,大萨满已经具备部落首领或是“王”的特权;另有“十”字纹远古巫术符号、方向坐标等相关符号及各种神秘符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现,以揭开远古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二、大兴安岭岩画的分布及历史文化价值

大兴安岭岩画分布从南到北分别是:加格达奇林业局大子杨山岩画、加格达奇林业局半拉山岩画、加格达奇林业局白灰窑岩画、加格达奇林业局白灰窑南山岩画、加格达奇林业局讷尔克气岩画、加格达奇区老道口岩画、加格达奇林业局翠峰岩画、松岭区古源岩画、松岭区古源苗圃岩画、松岭区壮志西山岩画、松岭区壮志南线岩画、松岭区平岚岩画、新林区塔源岩画、新林区碧州车站岩画、新林区碧州隧道岩画、新林区碧州塔哈尔河岩画、新林区碧州车站北山岩画、新林区翠岗倭勒根河岩画、新林区翠岗铁路岩画、新林区塔尔根二支线岩画、新林区塔尔根岩画、塔河县西戈岩画、韩家园金矿岩画、十八站萨满山岩画、十八站瓦干岩画(塔河县依西肯乡瓦干村境内)、呼中区苍山岩画、呼中区碧水岩画、呼中区碧水山洞岩画、呼中镇岩画、呼中区呼源岩画、阿木尔林业局依西岩画、阿木尔林业局依林岩画(2处)、漠河岩画(位于图强林业局育英林场施业区)、漠河仙人洞岩画,另有漠河出土三人纹彩绘岩画、黑龙江崖壁满洲国大字等。

2014年,经中国岩画专家组现场考察确认,大兴安岭岩画为距今10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晚期绘制,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岩画,并依据大兴安岭岩画的风格、绘制方法、地理位置等因素,认为大兴安岭岩画开创了中国岩画新学派,并初步命名为“中国北方森林岩画”,与中国北方草原岩画、中原岩画、西南岩画和东南沿海岩画并列构成了中国岩画体系,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大兴安岭岩画工作被列为2012年度黑龙江8个考古重大新成果之一和大兴安岭地委2014、2015年度重点督办工作之一,并被国家文物局初步确定为2015年度全国重点考古项目。2015年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在漠河县北极村筹建了东三省唯一的岩画馆,填补了东北地区岩画遗存场馆建设的空白。2016年2月。中印岩画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中国岩画展”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黑龙江省文化厅、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应邀参加会议。印度文化部和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相关领导,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主席、联合秘书长、岩画部主任及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教授出席开幕式。来自北京、黑龙江、西藏、甘肃、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云南、河南等省市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余位中国学者和印度岩画管理机构、专家学者以及岩画爱好者近300人参加开幕式并参观岩画展。这次活动是由印度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会议举办期间,中印岩画专家就岩画保护管理、岩画文化产业发展、岩画语言阐释、中印岩画比较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申遗五个专题进行了学术研讨。由我省考古专家赵评春、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牟海军和省文化厅吴疆共同完成的《中国大兴安岭彩绘岩画考古——旧石器时期文化特征的发现认识》课题在大会作专题发言,大兴安岭岩画采用考古地层学方法断代的学术观点引发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还将被收入本次会议学术论文集。“丝绸之路—中国岩画展”自2月24日持续到3月25日,面向印度社会公众开放,系统介绍中国各地岩画,我区三人纹出土岩画、整体天象岩画、人与天体岩画入选岩画展,全方位展现了大兴安岭岩画的独特文化魅力。

2017年6月5日至10日,经地委宣传部精心策划,由河北师范大学国际岩画断代中心牵头,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委员会主席、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主席罗伯特,印度岩画协会副主席库玛尔,世界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岩画断代中心教授汤惠生及其助手等世界顶级岩画专家学者,对我区相关岩画遗址进行考察。国际专家组将大兴安岭岩画纳入“中国东北与西伯利亚岩画、加拿大的比较研究和环北太平洋岩画的分类、分期、时代风格变迁等重要岩画论题”之中,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岩画微腐蚀断代新技术,即通过对各种岩石断裂痕迹、风蚀程度的测定和分析,来初步确定大兴安岭岩画的制作年代。专家组对我区岩画工作给与高度评价,罗伯特和库马尔对大兴安岭松岭区天书台岩画遗址修建铁栅栏和木栈道、设有专门的保护人员,对北山洞修建的花岗岩石道路等做法给与高度肯定,认为大兴安岭对岩画和古代文物的保护措施“在全世界都屈指可数,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巨大的付出说明大兴安岭的重视程度”(摘自罗伯特在座谈会的发言)。专家组认为大兴安岭岩画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现了40个岩画遗址、4050余单幅,并迅速进入考古程序,以漠河岩画点和碧水北山洞为代表的岩画考古清理挖掘工作,出土了三人纹彩绘岩画、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陶片、打制石器、玛瑙箭镞、玉质石核、白玉管饰、磨制玉件残片等,对岩画断代提供有力佐证,并利用地层叠压关系初步解决了岩画断代的世界性难题,岩画推进速度在国内首屈一指,体现了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对岩画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大兴安岭岩画的考古发现

2014年8月和2016年9月,我们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专家学者,对洞口处有彩绘岩画遗迹的呼中区碧水北山洞进行了考古清理,发现了中国北方最早的“火炕”,即采用外运的黄粘土铺垫并在上面直接升火取暖的形式;清理揭露出东汉鲜卑时期至旧石器时期的10个叠压紧密的文化层;挖掘出土陶片、铁镞、铁针、铁耳环、料珠、玛瑙珠、白玉石管、玉刃、玛瑙叶、白玛瑙箭镞、水晶料、石叶、刮削器、石锛、砣工石质容器残块等,还有不同形制的磨制、压制、打制等大量石器;尤其在第八层,我们初步认为属于旧石器时期文化层内,出土了十分罕见的剥皮割肉的“玉刃”,明显可见玉器两侧有经过长期使用形成的“包浆”和使用盘磨形成的手握遗痕;此外还出土了大型打制石矛、石斧和石铲,在洞口不远处的山北坡上还发现了打制的“石戈”。经美国BATA权威实验室对北山洞第十个文化层进行的碳十四测定为18000年,对东北亚考古编年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在洞内新石器文化层以下的山基岩壁上发现了红褐色彩绘遗迹,经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专家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美国热电公司Niton XL3t型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现场测定,属于远古人类调和铁、锰等原料制作的彩绘颜料,呼中北山洞彩绘遗迹叠压上方地层距今约11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和出土器物类型关系,我们初步认为呼中北山洞彩绘岩画遗迹是目前已知国际学术界仅见的叠压在新石器与旧石器时期文化层的彩绘岩画,这表明大兴安岭彩绘岩画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产生的岩画。

四、大兴安岭岩画的民族学争议

大兴安岭岩画从内容、手法和风格看,大体是同时期的作品,个体年代有一定差异,间或存在重复涂抹现象。而岩画的“作者”问题,即这些岩画民族归属问题尚有不同看法。前苏联学者笼统地认为,将古代岩画内容同今天该区居民(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特点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即创作这些岩画的古代居民,当为现今通古斯满语民族的远祖与先世。中国岩画的泰斗人物盖山林先生在《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中指出,大兴安岭岩画的作者是古代室韦人的作品。著名学者吕光天先生指出,室韦人即“森林中人”,是许多彼此互不统属的人群,除了鄂温克人,还有蒙兀人即大室韦和满人的成分。其中北室韦和钵室韦以及深未怛室韦,是古代鄂温克人的别称,今天鄂温克人的祖先。而早在1974年就发现了大兴安岭岩画的黑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赵振才老师,依据岩画所反映的狩猎方式和生产方式等内容,判断岩画是鄂温克先人所画,时间约在300——400年左右。

但有部分学者认为,从大兴安岭岩画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来看,不能肯定岩画的作者就是鄂温克人,也不能断定岩画描绘的社会生活就是鄂温克人或鄂伦春人的狩猎场景与生活。因为鄂温克人从列拿河(贝加尔湖以西)东迁至额尔古纳河流域(黑龙江南源),至今不过300多年,此前不曾到过这里。在鄂伦春人世代活动的地区,也没有发现类似的岩画。我们走访了大兴安岭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的鄂伦春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郭宝林夫妇时,郭宝林老人回忆小时候鄂伦春族遇重大事件、祭祀等重要时段,会在一块大石头上刻画文字内容(亦或是误以为本民族所刻),并召集族人前去祭拜,具体地点为“奥娘道尔”(鄂伦春语,意为有画的山石),该地点经实地走访,因修建公路已经损毁,后将大兴安岭岩画纹饰由郭宝林夫妇辨认,确定与本民族传统纹饰无关联。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鬼方是后居住在贝加尔湖地区丁零人的先族,商周时期中原大规模针对鬼方的战争,迫使他们北迁南西伯利亚,成为我国古代最北边的一个游牧民族,岩画也许是他们迁徙时候留下的,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的猜测,且证据不足而存在争议。

五、大兴安岭岩画与萨满教

大兴安岭在远古时期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这些森林里的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信奉萨满教。

萨满教属于原生宗教,是北方氏族部落的精神文化代表,而大森林里的民族所信奉的萨满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没有组织、没有教义,没有固定的庙宇、教堂,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崇拜多种神灵。与一般的巫婆神汉相比,它保持了宗教的庄严性与人类童年时代文化的质朴性。有关萨满的传说,萨满的歌词,萨满的舞蹈,萨满的服饰、神鼓、法具等等,是中华历史宝库中的经典,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远古时期,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的少数民族,过着渔猎和采集的生活,他们还不能理解人类的起源,认为某种动物与他们氏族的血缘有关系,而视作祖先加以崇拜,这便是人类早期的图腾。随着灵魂观念的发展,有了关于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崇拜对象是自然万物。于是逐渐形成了祈求“神灵”的各种祭祀活动,产生了交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萨满”,被称为“萨满”的人,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告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旨转达给人,于是萨满教产生了。萨满教的职能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人治病;第二,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第三,教新萨满。当时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各民族的萨满仪式,各有其特点,称呼也不相同,但基本程序是完全相同的。请神(向神灵献祭,用鼓语呼唤神灵的到来),降神(神灵附体后萨满代神之言),送神(将神送走)。以上步骤构成了萨满仪式的基本框架。可以说萨满教的产生与大兴安岭先民的狩猎生活和采集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这通过岩画可以反映出来。大兴安岭岩画均绘制在高耸的“石砬子”上,绘制内容主要为生产生活及祭祀场景,远古人认为高耸的岩石可以完成萨满与上天的通灵,属于典型的萨满教“巨石崇拜”观念。

六、大兴安岭岩画中的舞蹈艺术特点

我国的岩画以长江为界有南系和北系之分。南系的岩画是用“书写工具”将颜料画在岩石上,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以农耕为主的定居民族的生活;而北系的岩画则是用石、骨等坚硬的物质在岩石上雕凿磨刻而成的,主要反映的是游牧、游猎民族的生活。而大兴安岭岩画绘制技法与南系岩画相同,内容却与北系岩画相同,体现了我国岩画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这些岩画遗产是古代先民表达情意的符号,被黑龙江省考古专家形象的称为“跳舞的小人”,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多彩的生活、风俗习惯、图腾崇拜和审美观念。

舞蹈文化的本质是承载艺术情感的符号,岩画中的舞蹈造型通过各式各样的动作形态反映了大兴安岭古代民族的原始生活景象。这些静态的岩画舞蹈造型、动态的舞姿影响并产生了风格各异的民间舞蹈,显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从艺术风格、美学角度上总的来看,大兴安岭岩画舞蹈造型呈现出浑朴、神秘、阴柔,例如翠峰岩画中出现的日月星云整体天象的描绘,显示出古代大兴安岭先民神秘的祭天仪式,而画面上7个手臂上举、手臂偶有交叉连接、呈朝拜状的人物舞蹈造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出祭祀时候壮观的激烈场面。

大兴安岭岩画的特点是分布广、数量多,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研究价值,是黑龙江古代游猎民族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生动反映,有着鲜明的森林游猎民族的舞蹈特色。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和集体舞,其中以少数人物居多。从内容上看,有反映日常生活的手臂呈向下自然垂臂的悠闲状,有反映生活场景的手臂平行状,有反映祭祀的手臂上举状,还有反映狩猎成功的各种手臂形状,例如:碧洲镇塔哈尔河岩画,从左至右依次为一个野猪造型,后面有几个人物手臂姿势各异,上举、平行、还有一手下一手平行等等,大兴安岭岩画大多幅数较少,表现手法及内容单一,腿部叉开造型居多,且多与动物并行出现,具有原始舞风的特点和神韵,为研究大兴安岭远古先民的美学特征,审美情趣、生产生活、祭祀祈祷等提供了丰富的佐证。 

七、大兴安岭岩画与中华文明起源

提起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人们自然想起长江、黄河,但现在有学者提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黄种人的起源都和大兴安岭有关。

21世纪初,内蒙古师范大学亚细亚民族溯源研究所创始人、著名蒙古族语言学家芒·牧林潜心研究近30年,在积累40多万张(800多万字)的资料卡片以及1000多万字其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语言学为切入点,通过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体质人类学、文字符号学、民俗文化学和原始宗教学等多学科的比较研究,提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犬鹿氏。此研究成果震惊史学界并得到广泛关注和首肯。

芒·牧林教授对推测出东北部地区的蒙古人种在旧石器时代末至中石器时代驯养了犬和鹿两种家畜。认为距今1.5万年前,中国北方已经形成了两个血缘家族群体,一支生息繁衍于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上游地区,以阎家岗遗址和昂昂溪大兴屯遗址为代表。他们把狗驯化成人类最早的家畜,即“养犬者”;另一支生息繁衍于大兴安岭之上,以嘎仙洞遗址为代表。他们把鹿驯化成家畜,即“养鹿者”。蒙古人种形成初期,他们处在母系血缘家族原始公社阶段,捕捉到狗和鹿的幼崽,或许是出于储存食物的动机将它们带回自己住处喂养起来,便逐渐驯化成了家畜。活动于丘陵草原地带的人们可能驯养了犬,成为跟随主人,捕捉猎物,守护营地的助手;活动于深山密林,鲜苔地带的人们,驯养了鹿,成为他们乘骑、驮物的助手。这样,在黑龙江、额尔古纳河、松花江流域和大兴安岭,便出现了若干带领犬和鹿的家族群体,犬和鹿成了他们生产、生活的独特标志。新人类形成初期,处在原始血缘家族阶段,人们无所谓姓氏、名称。当他们分别驯养了犬和鹿两种动物之后,为了彼此区分,互相和自称是“养犬人”和“养鹿人”。

又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大兴安岭繁衍生息。在嘎仙洞遗址,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段伊勒呼里山附近,考古人员在这里进行过探寻式发掘,出土了大量旧石器、新石器等,其地质年代相当于旧石器晚期。在大兴安岭塔河县十八站遗址,其地质年代属于更新世晚期,跟今约1.2万年前。在塔河县老汤河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14件,其中有打制的石器和有人类加工痕迹的石核、石片等,其地质年代相当于更新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前期。2013年9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赵评春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在大兴安岭漠河县对一处岩画点进行了挖掘清理,在地表1.4米处出土了一个“三人纹”彩绘岩画和1个动物角锥,以及大兴安岭岩画随处可见的鹿形岩画,有力佐证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大兴安岭有关。

大兴安岭之所以能够孕育古代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发祥地,据有关史料分析,其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大兴安岭广袤的森林,清醇的河流,大陆性季风气候,隐蔽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群,形成完整而封闭的生物链条,具备了原始人群的生存条件。其二是地形复杂,年平均气温较低,生存条件艰苦,生产力水平低下,那些条件相对较优越的平原地区的外族是不会千里迢迢徙居此地的,那么曾居于此地的原始人群只能是发源于此的远古人类。由此可推断大兴安岭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被史籍记载的诸多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发祥地。大兴安岭古老民族的发展历程,往往都有从弱小、贫困、落后的状态到追求进步、追求文明、追求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鲜卑人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北魏,成为历史上入主中原的第一支少数民族政权,为隋、唐二朝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室韦民族的后裔——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帝,至元朝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大统一,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治之下,并且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这些从森林里走出的民族建立的王朝极大地促进了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森林文化与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八、大兴安岭岩画为人类迁徙提供了佐证

近年来,著名岩画专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宋耀良,著有《中国神格人面岩画》《中国岩画考察》《人面岩画之谜》等著作,宋耀良把对中国岩画的研究放在整个世界岩画的坐标系上去考察,以国际化的视野研究人面岩画,并把人面像岩画的分布状况和史前人类迁徙联系在了一起,不仅是让人耳目一新,并为岩画研究指明了新的思考方向。将人面像岩画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与史前人类迁徙进行大胆联系,通过寻找各地岩画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认为东亚和北美的人面像岩画具有着共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和基础。该结论也对美洲土著居民是否来自亚洲提供了突破性的线索,以人面像岩画的分布来证明美洲印第安人是从亚洲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并从中推断出贺兰山——阴山——红山——俄罗斯远东黑龙江下游(大兴安岭)——阿留申群岛——加拿大——美国的具体传播线路,印证了在洲际传播背景下,大兴安岭岩画在华夏文化构建上及人类迁徙中的重要意义。

从贺兰山到大兴安岭,沿途水源充沛,动植物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游猎民族的一条交通线。学者们分析,远古时代,这群东北亚先民的迁徙也同样选择了这样一条路线。他们从黄河两岸顺流而下,沿着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的走向一路向东。在水草丰美的地方,他们会停下来临时定居;而当环境发生变化,他们就不得不继续迁徙。

这个推断得到国际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使远古先民一次波澜壮阔的史前迁徙之路终于在世人面前变得清晰而生动。最晚在距今四千年之前,具有镌刻人面岩画宗教文化需要的亚洲史前居民,经由内蒙古赤峰,沿着大兴安岭东麓,到达黑龙江;再沿江而下,在乌苏里江河口和黑龙江下游,分别留下众多人面岩画遗址;而后出海,在阿留申群岛上,以跳岛的方式,向美洲大陆前进。他们携带刻有小型人面像的卵石,就地制作此类图像。当登上美洲西海岸时,又恢复了在山岩上制作人面岩画的传统。在沿海岸线向南迁移至加州北部时,一路留下密集的人面岩画,这个迁徙过程经历了数千年的时光。

(作者系中国岩画学会会员、印度岩画协会会员、世界岩画断代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原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编者按:大兴安岭岩画的发现,是一件非常具有重大历史传承意义的事情,它可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向前推进至少2000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岩画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把目前枯燥乏味的历史传承研究与现实的文化旅游发展相结合,从科学研究和现实的角度去研究、开发与利用这个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文章有点长,但是是作者花费大量心血,深入研究的硕果,值得抽时间学习和研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