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明朝歷史上最震撼的一句話,發生在公元1524年7月,京城左順門。然而,一羣豁出了前程甚至性命的官員士子,爭執的卻是在後世看來頗爲無聊的事:

前任皇帝死後無嗣,以另支皇裔爲新任皇帝。新君該怎麼叫他親生的父母,該怎麼稱呼前任皇帝,當真值得這許多朝臣與士子,拋卻了身家性命和榮華富貴去爭執麼?

要知道,古代封建社會的官場,是最不講理,最無道德的地方,在一定情況下,只要一點點人情,就會敗下陣來,爲了權利,可以不惜付出物質,道德,親情的代價,可以昧絕一切良心。在朝堂鬥爭中,權欲與人性時時交鋒,往往是權欲勝,人性敗。

弱肉強食的世界,先死的總是弱者,屍體則會象死狗一般被任意踐踏。

當在史冊中撿起失敗者的頭顱的時候,如說出開頭那句名言的楊慎,也許可以發現一點點的人性,

楊慎《臨江仙》:

當仰視如嘉靖皇帝朱厚熜這樣勝利者的微笑時,看到的往往只有2個名詞:權力、慾望。

古代的封建道德,還具有否定正常人性的傾向,所以越是在道德上表現得超出平常人,令常人不可仰及的人,就越是背離正常的人性,因而其內心越有可能隱伏着不可告人的東西。表面上淳厚老實、不露野心的人,便很有可能就是最爲成熟、最爲危險的陰謀家。

有道是“大善必有大僞”,一個人覬覦更高權力的野心,往往會小心翼翼,善自掩飾,扮成謙謙君子與積德善人,畢生致力於仁義道德。然而一旦大權在握,便是殺戒大開。

因而,如安漢公王莽這樣“高尚”得不近人情的人,很可能比一般骯髒的小人可怕得多,正如白樂天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復誰知!”

在傳統的政治經營術上,絕對沒有“背水一戰”“置之死地”的習慣,如果這樣的話,那就只能“置死地而後死”絕無生路。相反,政客們往往是未思成,先慮敗,未見進功先看後路,真所謂“瞻前而顧後,一步三回頭”。

陰謀和陽謀在書生看來是涇渭分明的,在政客看來無所謂陰陽,正反,只要成功就是好謀。野心勃勃,勢利,詭詐,善變,老辣,無賴,無恥,狠毒乃至喪盡天良,是成爲成功的政治家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

不顧一切的奪取權利是政治生活的基本情況,參與政治活動,意志和尊嚴不得不有所捨棄,那是無可奈何的,正真的讀書人永遠成不了到家的權謀家。不得不承認,官場拼殺中倖存下來的,都是人中之英,雖則他們對於國計民生,也許根本一無是處。

因此,忍受暫時的屈辱,磨練自己的意志,尋找合適的機會,是成爲一個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每人都在心中有自己的道路,也都想完成自己的志向....

只不過當他們向前進時,卻在不知不覺中,爲了成功而成功,爲了手段而手段,強烈的我執,令他們紛紛成爲了不擇手段的人。 或許,這只不過是在替自己骨子裏的私慾打掩護。 一個小小的念頭,就開啓了合理化、正義化自己行爲的過程。

許多口口聲聲說,爲了多數人而犧牲少數人的人,潛臺詞都是爲了自己所代表的極少數人,而去犧牲大多數人,這點彼此都心知肚明。

魯迅先生說過:

【幾片廢墟和幾個荒墳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們都在其中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棄,以爲究竟勝於空虛,各各自稱爲“天之謬民“用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辯解,而且櫟息着靜待着新的悲苦到來。新的,這就使他們恐懼,而又渴欲相遇。這些良民就是統治者所需的。】

後人論史時,很少想過那些無辜受害的前人,“一將功成萬骨枯”,不過輕飄飄等閒之事,只因爲死去的這些枯骨,都跟自己沒什麼瓜葛,了不起掉兩滴淚水,嘆息幾聲,以示哀悼之意,但對當時人而言,這些是自己的至親、摯友、愛人呢?

所以,談論這種問題,不能做片面的思量,要別人去承受痛苦是很容易的,要自己痛苦、甚或是自己去送死,誰會不多幾分猶疑?

由古至今,許許多多的思想觀念的變遷,很多在歷史上當時認爲正確的理念,已經不被現代人認可了。相對來說,人類總是偏向於認可對於人類發展有利的東西。

就現在的角度看,這當然是所謂“歷史發展的必然”,但人類歷史是沒有完結的,除非人類不再存在,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那麼什麼事情是絕對正確的?所謂的正確,也就是被多數人所認可的;隨着時間的流逝,不同時代的人,不同環境的人,到底是哪種會佔上風,誰又說的清楚呢?

所以,那些真正能夠爲了自己心中的正義去奮鬥的前人,就是值得尊敬的。

確實大多數時候,歷史總是站在勝利者的一方的。甚至大多數人的選擇,也同樣未必正確。終究百姓們心中所繫,便是有一口安穩飯喫,誰當權、誰主政,於他們都是一般。

改朝換代也好、弔民伐罪也好,這些都是王公大臣的事。誰能讓大家喫得飽,孩子平平安安長大,閨女穩穩當當出嫁,誰便是孔子周公。便是胡族佔領國土,建立政權,下令剃髮易服,只要能讓百姓安居樂業,有飯喫,有衣穿,也能是百姓心中的“好皇帝”。

南京羣臣,恭迎清軍入城

所以,只要封建朝廷能餵飽大多數的人,便能任意殺戮小部份的人,不管手段多麼無情殘忍,其他地域的百姓也會視若無睹,誰在乎如何十惡不赦的大罪,世間多出多少悲怨的靈魂?

因此,站在選擇的關口,沒有人能預料未來的走向。歷史的正義與良知,不是在事後評斷功過,而是在選擇的瞬間,誠實的面對自己的良心,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 要求自已立身存世在這滾濁的塵世中,能不要失去或偏差了自己的道路!

或許士人這種執着,對歷史的前進過程,沒有直接而明顯的推動作用,或許他們堅持的,在後人看來也許是頗無聊的事,如宋朝的“濮議”,如明朝的“大禮議”。

但這種執着,在某種意義上反而是更珍貴的。並非拳頭大小、人多人寡便能左右。皇權也好、功名也好,都不能折其分毫,唯用一張口、用一支筆,履行心中的正義。堅持正理,秉持正道也正是真正的士之良心所在!

彼時,沉默的大多數人,屈從於強權的淫威,若沒有他們的一分堅持與抗爭,世間與史冊又少了多少光輝!

這世上或許沒有絕對正確的道理。道理會隨着天、時、人、地、物而變,但不變的執着是永遠都應該被堅守。與其怪罪蒼天,悲怨天地不仁,不如在衆多迷途中,找尋自己的真理。

士之所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真理之嚮往,雖九死其猶未悔。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能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