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歷史跟電視劇是完全不同的。古代也沒有那麼多宮廷鬥爭。接下來我們從從皇帝、妃嬪、歷史中具體案例分析,以及電視劇創作三方面分析。先分析皇帝。古代皇帝除非極爲荒淫不理政務,心思基本全用於治國理政。只因帝王家從小受的教育以及價值觀就是如斯。現代人研究歷史一定不能以今慮古。譬如看過很多評論問“爲什麼皇帝就不可能只愛一個女人?”簡潔回答就是:皇帝根本就沒有類似的觀念。男尊女卑的思想中,男子本就習慣“夫爲妻綱”,即妻子遵從丈夫,妻子是丈夫的附屬,妾之類的更不用論。古代講究孝悌忠信,若論皇帝畢生唯獨敬愛的女人,那隻能是皇太后,即皇帝的母親。通常情況中,後宮的事,大部分交由皇后處理,管理後宮是皇后的職責。皇帝政務繁忙根本沒空理會,更不在意,如果後宮有事,那就是皇后的事,如果請皇帝去裁奪,那就意味皇后失職或失權失勢了。

再分析妃嬪。爭鬥需要緣由,要麼由於爭奪利益,要麼由於利益衝突。妃嬪們於宮廷中本質也只是爲君王綿延子嗣的職銜罷了。妃嬪用度根據等級劃分的很嚴格,升遷晉封除皇帝盛寵外,基本遵循慣例。妃嬪想升遷晉封,主要取決於皇帝,而非其他妃嬪失寵。如果皇帝不喜歡你,即便你悄無聲息扳倒全部妃嬪,也無法晉封。損人不利己的事,正常人不會去做。更何況,古代入宮的基本是大家閨秀,從小就被教導醋妒可恥,爭風喫醋不登大雅,更遑論爲由於醋妒爭鬥。也有觀點以爲妃嬪之間會由於晉封造成利益衝突,譬如兩人爭一個位分。仍是前面提到,晉封取決於皇帝。

歷史中任何所謂的“宮鬥”,表面看是一個女子鬥敗另一個女子,可真相是其中必然有皇帝的授意或默 許。皇帝早已看慣了朝野詭譎明爭暗鬥,後宮的小伎倆如何看不出。嬪妃失寵,必然是與皇帝之間出現齟齬,否則任憑其他人挑唆,皇帝也不是智障,當然心知肚明。

具體案例具體分析,譬如之前提到鄭袖呂雉趙飛燕武曌武惠妃。鄭袖由於史料中記載簡單,本已不大真實,針對記載又疑點重重。劉邦生前一直小心翼翼,做小伏低,暗中與人私通以及籠絡大臣更裝作楚楚可憐演繹設置爲被寵妾欺負的大房,勉強護住惠帝太子之位。待劉邦死後才翻臉六親不認耀武揚威。趙飛燕屬於皇帝昏庸的案例,也不屬於妃嬪鬥爭範疇。仔細分析分析武曌與武惠妃。唐朝之前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局勢動盪分裂,皇權衰微,形成了很多有權勢的宗室家族,形成關隴貴族集團。關隴貴族集團資歷深厚勢力強大連皇族也不放在眼裏,更由於李唐王朝是冒充“隴西李氏”,常常瞧不起皇族。李治即位決意打壓關隴貴族集團。

李治後宮中,王皇后與蕭淑妃皆屬於關隴貴族集團,代表關隴貴族勢力。可武昭儀恰恰不同,出身寒門小戶,父親是木料商人暴富,早年由於資助李淵獲封應國公。武昭儀又極具眼光,敏銳察覺李治意圖,藉此與李治成爲盟友。李治廢后之意昭然若揭,武昭儀又連連炮製公主被殺事件、巫蠱事件。令李治找到合適理由,理所當然廢后。王皇后早已失寵,他又想廢后,藉此打壓關隴貴族集團。李治早年仍是很有作爲的,奈何中年常犯風疾,犯病中目不能視耳不能聽頭痛欲裂,無法理政,故而事物處理常常依賴武后,武后又極具能力,辦事效率很高。此時李治與武后早已成爲不可分割的聯盟夥伴,廢后代價太大,故而李治也不可能再廢后。

歸根結底仍是那句話——歷史中任何所謂的“宮鬥”,表面看是一個女子鬥敗另一個女子,可真相是其中必然有皇帝的授意或默許。當然武曌之類的總體而言仍屬於特殊案例。如果是家常便飯也不會被史冊記錄了。現代宮鬥劇是針對市場以及觀衆的。譬如觀衆喜歡帝王專情就設置成專情,觀衆喜歡看一羣女人互相費盡心思爭寵就拍妃嬪爭寵。如果拍宮鬥想融合歷史當然也只能套入此類編造。觀衆想看主角黑化,可如果主角剛出現就滿腹心機到處害人,觀衆也不喜歡。那該如何設置呢?擊,那就合情合理了,即黑化過程。那麼“反派”們又爲何去害主角呢?理由簡單歸結於想爭奪位分或者嫉妒即可。主角的黑化歷程,衍生出劇情走向,以及宮廷爭鬥的主線,融合彙集就形成了“宮鬥劇”。看劇是看劇,主要是情節具備故事性。如果真想研究歷史,仍是去讀史書典籍,兩者不可混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