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阅者: 刘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作者: 潘中婷(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李明武(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春节将至,在欢度假期的同时,如何保护眼睛和健康度过春节呢?

1.谨防烟花爆竹伤眼

“爆竹声中辞旧岁,焰火花里贺新年”,每到春节,人们常常会用燃放烟花爆竹来迎接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烟花爆竹给人们带来了热闹的过节气氛,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健康隐患——眼睛或其他部位的伤害。

烟花爆竹可能带来的眼部损伤包括:眼睑皮肤裂伤、热烧伤、角膜异物、角膜裂伤、眼球前房积血、外伤性青光眼、外伤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视神经损伤、眼内容脱出、眼眶骨折等。

非常轻的损伤可能不留痕迹,但大多数可能留下疤痕,影响外观或永久性导致视物不清,更有甚者可能失明或丧失眼球,留下终生遗憾。因此,安全燃放烟花爆竹非常重要。

温馨提示:

· 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质量合格的烟花爆竹,避免购买爆破力太强的。

· 燃放时尽量佩戴防护镜,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燃放,不要将烟花爆竹对着他人,点火后快速与烟花爆竹保持足够的距离。

· 点火后烟花爆竹没有马上爆炸时,一定不要趴近了看或用手去探个究竟,以免突然爆炸引起伤害。

· 不要把烟花爆竹集中放在玻璃瓶或其他容器中点燃。

· 不要向下水道扔烟花爆竹,避免下水道内甲烷等引发强烈爆炸。

烟花爆竹引起眼部损伤时,可采取以下紧急处理措施:

· 轻度烧伤,少量异物入眼表面,眼珠没有破裂,可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

· 如果眼睑周围皮肤裂伤,可用纱布、棉布压迫止血。

· 如有“热泪”流出,同时又看不清或看不见,往往提示眼球破裂,此时一定要避免挤压眼睛或使劲闭眼,以免加重眼内组织的脱出。

· 如有金属物质、木头等异物部分扎入眼内,切勿强行拔出,以免加重对眼球结构的损害。

· 在医生诊治没有完成前不要进食或喝水,为可能需要的急诊手术做好准备(特别是儿童)。

2.用眼时间过长——视疲劳

春节里,许多人都通过微信传递问候和祝福,人们看手机、电视、电脑的时间可能比平常还多,由此很容易出现干眼症、视疲劳或是青少年的近视度数增加。

视疲劳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眼睛酸胀、眼干、灼热感、异物感、畏光等不适症状,有时家长会注意到孩子出现异常眨眼及爱揉眼。

温馨提示:

· 用眼持续 40 分钟,应起身走动,向远处眺望 5~10 分钟,使眼睛充分放松。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建议,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每次不宜超过 20 分钟,每天不超过 1 小时。

· 减少孩子宅在家的时间,家长带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晒太阳。

· 看手机或电脑时,学会主动眨眼。

· 不要在黑暗的环境中使用电子产品。

· 如果眼睛干涩,可以用蒸气熏眼或是湿热毛巾敷双眼。

· 如果出现视物不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3.中老年人高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春节期间,一方面情绪波动大,另一方面用眼疲劳,中老年人群极易发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眼内压力迅速升高,可能的症状有眼胀、眼痛、眼红、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看东西有彩虹般的光晕等。

对那些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等非眼部不适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看东西是否变得不清楚,当合并视物不清时,常常也提示可能出现青光眼发作。

温馨提示:

· 避免劳累或情绪波动大。

· 避免在暗的环境中看电视、看手机等。

· 如果出现上述不适症状,一定要迅速就医。短暂的眼压升高后,迅速就医可以缓解,也可以保留眼睛原有的功能正常。一旦长时间眼压高,会压迫视神经,导致不可逆转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失明。

4.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高发——眼底病

春节期间,饮食较平时丰盛,情绪较平时高涨,血压、血糖往往波动比较大,容易诱发眼底出血或血管阻塞。

当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眼睛突发视物模糊、黑影遮挡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眼科检查眼底。特别是突然出现什么都看不见时,可能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就像“急性心梗”或“急性脑梗”一样,需要分秒必争,进行诊治。

温馨提示: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或过量饮酒,必须定时服药,稳定血压和血糖。

5.避免其他眼外伤

除了烟花爆竹造成的眼部损伤外,过年期间,眼科急诊常常碰到这样的病例:孩子领了压岁钱后购买玩具枪,玩耍时无意射到别人或自己的眼睛,出现眼球钝挫伤、前房出血等;成人聚餐饮酒过度,摔伤或和其他人起冲突,受了拳击伤或是酒瓶砸伤眼睛,出现眼睑裂伤、眼球破裂伤、视网膜震荡等。

温馨提示:

· 避免购买射击力量太强的玩具,告诉孩子玩具可能带来的危险,教导孩子玩玩具时注意安全,避免向面部射击。

· 成人要避免过量饮酒,注意言行举止,避免与他人起言语及肢体上的冲突。

在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幸福时光,好好爱护我们的眼睛,过个开心健康的好年!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