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些野史記載,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過程中,朝廷博士官伏勝,冒着被殺頭的危險,從咸陽偷偷運出了千餘卷書簡,歷經長途跋涉,藏在了二酉山的山洞中,使大量珍貴的文化典籍得以保存。

漢朝建立後,伏勝將這批書簡獻給了漢高祖劉邦,劉邦大喜過望,敕封藏書的二酉洞爲“文化聖洞”,封二酉山爲“天下名山”,才貫二酉、書通二酉這兩個成語即來源於此,用以形容人讀書很多或者學識淵博。

伏勝藏書的二酉山,即位於今天的湖南省沅陵縣境內。

沅陵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隸屬於懷化市,位於懷化市最北端,懷化、湘西、張家界、常德、益陽五市州交界中心,縣境東鄰桃源縣、安化縣,南連漵浦縣、辰溪縣,西交瀘溪縣、古丈縣、永順縣,北接永定區。

春秋戰國時期,今境屬楚國領地,秦朝統一後推行郡縣制,屬黔中郡轄境。漢高帝五年即公元前202年,設置沅陵縣,縣治位於今沅陵鎮南沙水溜一帶,根據《水經·沅水注》記載,沅陵縣“因岡傍阿,勢盡川陸,臨沅對酉,二川之交會也”而得名。此時的沅陵縣,管轄範圍極其廣闊,縣境包括了以今沅陵縣爲中心的十餘縣的全境或部分縣境。

王莽建立新朝後,改沅陵縣爲沅陸縣,東漢建國後即複名沅陵縣。三國時期,沅陵縣屬吳國統治區域,東吳及兩晉時先後劃沅陵縣地新置多個縣,沅陵縣縣境逐漸縮小。南朝陳統治時期,於公元575年設置同名的沅陵郡,沅陵郡治沅陵縣

公元589年,隋朝攻滅南陳統一全國,同年廢除沅陵郡,設置辰州,辰州治沅陵縣,沅陵縣治遷至今縣城址,隋煬帝時期改辰州爲沅陵郡。隋末亂世中,沅陵郡及沅陵縣屬蕭銑勢力範圍,唐朝平定江南後,改沅陵郡爲辰州,辰州仍治沅陵縣,唐宋時基本延續未變。

元朝時,爲辰州路沅陵縣,明朝時改辰州路爲辰州府,辰州府治沅陵縣,清朝時延續不變。中華民國成立後,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州府,公元1913年,廢辰州府,保留沅陵縣

新中國成立後,沅陵縣先後隸屬於湖南省沅陵專區、芷江專區、黔陽專區、黔陽地區,1981年黔陽地區改稱懷化地區,1998年成立地級懷化市,沅陵縣屬懷化市管轄至今。

沅陵縣自公元前202年建縣,已有2200多年曆史,且縣名一直沿用至今,歷史上歷爲郡、州、路、府治所,長期爲湘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全縣總面積585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縣,比地級湘潭市面積還大不少,全縣下轄21個鄉鎮,全縣總人口67萬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