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胡善聯

作爲解決藥品可及性問題的重要手段,藥物經濟學近年在醫藥領域改革中得到廣泛運用。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表示,藥物經濟學的運用有助於高效地提升藥物可及性。他指出,當前我國正在提升藥品可及性和鼓勵創新之間尋找平衡點,這是一個相關利益方多方博弈的過程,經歷了相對痛苦的磨合期後,我國衛生資源和健康消費需求之間的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得到緩解。

記者:如今,藥品可及性話題備受關注。解決藥品可及性問題的意義是什麼?

胡善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提升藥品可及性對保障人民健康至關重要。

藥品可及性的基石是可獲得性和可支付性,簡而言之就是有藥品供應、藥價可負擔,因而藥品審評審批效率、增值稅政策、醫保目錄調整情況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藥品可及性。從價格層面看,要提高藥品可及性,既要把藥價降低到適應於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水平,也要考慮患者感知的價格是治療中的自負費用而非藥品零售價,來綜合施策。

藥品可及性的含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健康消費需求的增加,人民對藥品可及性的期待從有藥可用變成了有好藥可用。醫藥、醫保、醫療制度適時調整,啓動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給予抗癌藥和罕見病藥品增值稅優惠、進行創新藥價格談判、推進藥品集中採購、動態調整國家醫保目錄、提高國家衛生費用佔GDP比重並降低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種種措施豐富了創新藥供給、調控了藥價、降低了患者的用藥成本,大幅度提升了藥品可及性。


記者:在提升藥品可及性方面,我國面臨什麼新命題?

胡善聯:作爲一名藥物經濟學研究工作者,我確實感到我國正在面臨新狀況。

一個挑戰是,人民希望能儘快用上全球的新藥、好藥,但我國衛生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我看來,提高藥品可及性時要重點突出、循序漸進,要優先解決臨牀需求迫切領域的用藥問題;可探索以建立重大疾病專項基金等方式,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可綜合藥物更新情況和藥品預算影響分析,考慮把部分二線治療用藥升級爲一線用藥,給患者更好的治療體驗。

另一個挑戰是給擴大適應症的創新藥定價。對同一藥品,是所有適應症都採用相同的價格,還是在不同適應症下區別定價?作出的選擇不僅影響患者的治療成本,還關係着臨牀的規範用藥和安全用藥。這是最近出現的新問題,我們要探索合適的解決辦法。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藥品可及性問題和其他國家不完全一樣,需要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藥物經濟學評價方法。我們藥物經濟學研究工作者正爲此而努力,希望能獲得符合我國國情的研究成果,推動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讓醫藥創新成果真正惠及患者。


記者:國家層面正在強力推行降低藥價的政策,但也有行業人士呼籲給藥價留出支持企業持續創新的利潤空間。您認爲如何在降低藥價和鼓勵創新之間尋求平衡?

胡善聯:如何在降低藥價提升藥品可及性的同時兼顧醫藥產業的創新、有序發展,是一個複雜問題。

藥品有多種價格。最基本的定價方法是成本定價,即考量藥品的生產成本。但由於藥品在後續的流通環節會增加其他成本、企業持續運行也需要一定的利潤,企業往往以成本加利潤來決定價格,並將之作爲零售價格。

要提高藥品可及性,首先要把藥品零售價格降低到適應於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的水平,而考慮到創新藥在專利期內對社會的貢獻,政府方面不可能把藥價壓低到利潤微薄的程度。

要在降低藥價和鼓勵創新之間尋求平衡,前提是要科學測算藥品成本。目前我國推行的藥品談判和集中採購,就是政府部門發現合理藥價的探索,期間相關利益方多方博弈,必然要經歷一段相對痛苦的磨合期。企業要儘快適應改革形勢,政府部門也要了解產業實際,雙方要坦誠溝通,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改革過程中,政府部門通過公開徵求意見等方式,主動聽取企業的聲音。我們也看到,國家藥品集中採購的規則在調整優化,招標採購中唯低價是取的做法逐漸被糾正,相信政府部門的決策會越來越科學。


記者:藥物經濟學在解決藥品可及性問題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對於我國藥物經濟學學科的發展,您有什麼期待?

胡善聯:在我國藥物經濟學學科培育的過程中,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及其成員公司起到了助推作用。學科建立之初,他們積極介紹全球藥品政策、藥品經濟學研究方法等,在我們這一代藥物經濟學學者的成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給我們的研究以諸多啓發。

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提升藥品可及性時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我國問題的解決需要在學習借鑑其他國家經驗的同時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藥物經濟學評價方法。因此,我們要進行藥物經濟學的國際比較研究。RDPAC經常爲我們傳遞各國的經驗和做法,也設置了一些項目來支持研究人員開展專題研究,爲研究人員提供便利。

當前我國藥物經濟學學科有待發展。我們希望能與有關機構合作開展藥物經濟學領域的人才培養、知識傳播和相關政策研討,推進藥物經濟學在衛生決策、藥品定價、醫療補償和臨牀藥學等方面的應用,努力爲促進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合理利用藥物資源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貢獻。(本文轉載自《中國醫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