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夢迴千年歷史,守望國潮文化,4個小衆值得一來的絕美非遺地

“一年有365天,而我不僅僅有365個故事,我是行走的二次元,在搜狐號,把故事講給你聽。”

與腳下泥土相連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北邊風雪,南方豔陽,東捕魚蝦,西牧牛羊,風味人文各不相同,卻在斗轉星移中匯成了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兩個字——中國。九洲大地從夏商到今天,歷經千年,雖秦時明月不再,大唐夜宴無聲,可有些東西留在了盛時間的容器裏,那便是文化。

在我以往的旅程中,除卻沿途風景,非遺文化與旅行總是休慼與共,所以這篇文章就來盤點一下值得一去的小衆非遺旅行地。

一、景泰藍藝術博物館:指尖上的流轉,從宮牆走向民間

北京,總是與王朝和貴胄密不可分,一座紫禁城,六百年日夜,在皇權山河和愛恨情仇下蓬蓽生輝的,還有比時間更永恆的器物和技藝,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就是其中之一。在東城區南二環外的北京琺琅廠,2000餘件館藏品陳列在500平米的房間裏,向衆人講述着它的歷史。

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作爲“燕京八絕”之一,景泰藍正名爲“銅胎掐絲琺琅”,細扁的紫銅絲在指尖被掐成各種花樣,嵌在銅胎上,高溫後點藍,點藍後高溫燒藍,反覆四五次,一件成品纔算出彩。從第一次經歷高溫,它就與其他器物有了差別,生出一股底氣來,昂着臉被擺在帝王桌上,平民百姓只能抬頭仰望,底氣也隨之成了傲氣。

眼看着清朝顛覆,洋行林立,景泰藍不再只是座上客,而是流入百姓家,或被作爲“國禮”走出國門,傲氣之外,又平添許多生氣,兩相合宜,底氣已成大國風範,嚴寒酷暑中自巋然不動

二、道明竹藝村:比竹子再堅韌的,就是人心了

從我們認識竹的那天起,就知道“堅韌不拔”“寧折不彎”是它的象徵意義,可當竹子被剝去外殼,分成絲片,在工人手中交織排列時,我知道堅韌是它,柔軟也是它。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藝村,一座以非遺竹編藝術品爲生的網紅村誕生於此,嚮往來客介紹着竹編的魅力。

新石器時代起,人類爲了存放食物和水源,在萬千植物中選中竹子,編製成筐,從此食物有了容器,竹編也有了雛形。後來,人類不滿足於固守自封,給自己的挑戰也複雜起來,於是竹筐編成了竹蓆,竹蓆編成了玩具,玩具又編成了藝術。

地處川西平原的道明鎮竹資源豐富,山林間的竹藝村老人靠着祖輩的手藝討生活,年青人則靠着理想做藝術,一經一緯,一交一織,東昇西落,彷彿剎那間,竹林已成村落

三、海南毛納村:用一雙手,織出平安喜樂

千年以來,我們接受的文化理念裏,親手製作是最大的誠意,將日月星辰、花植龍鳳這些吉祥之物翻譯成符號,或澆築成銀,或織繡於裙,以求餘生如意順遂。海南以南,翡翠山城五指山市,有一個隱於綠樹溪流間的黎族村——毛納村。作爲海南島最早定居於此的民族,黎族女性憑藉非遺文化黎錦技藝,以一雙手,織出了平安吉祥。

黎族女性“取彩帛,拆色絲和吉貝,織之成錦”,曾在古書中看到的景象,如今依然存在,棉花先紡線,然後進行扎染,染色講究先在經線上扎線再染色,最後織上各種彩色紗線的緯,對我而言,僅僅文字形容已經如此繁瑣,實操或可想象。

黎族人崇拜自然,寓意人丁興旺的人形紋,寓意美好吉祥的動物紋,寓意繁衍生息的動物紋,被憧憬幸福生活的女性織在手巾或衣飾上,等着有朝一日,紋樣成爲喜歌,黎錦光輝若雲,日子也能像當初織錦時那樣喜笑顏開。

四、蔚縣打樹花:漫天鐵花,盛世如願熱鬧開席

喜慶熱鬧,對我們來說,有着天生的吸引力,顯露在街道的吆喝,綻放在夜晚的煙花,從一出現就贏在了起跑線。以往每年元宵節,河北張家口蔚縣暖泉鎮的“打樹花”總能吸引一批遊客,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就連詩仙也曾癡迷。

早期的打樹花是窮人放不起煙花的無奈之舉,紅色的火苗在身穿羊皮襖、頭戴斗笠的表演者手接觸鐵水的那一刻躥開,鐵水灑向城牆,金黃色的火花炸裂開來,順着牆根四散,原本寒氣寂寥的夜晚“噌”得一下熱鬧起來,人羣盛宴隨之開席。或許那個時候人們所熱衷的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羣中的歡樂和絢爛最容易藏起悲傷,瞥見希望。

“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的日子在時代交替裏一去不返,鐵水打成鐵花,鐵花消失不見,演員變了,看客也變了,同一片天空下,已經是截然相反的兩種心態。

走過的地方越多,才發現看到的只不過鳳毛麟角,巍峨大地,與自然同呼吸的除了人類,還有千年的歷史和文化,那是文明的先聲,是時空的呼喚。

關於作者:

我是二叔,一個生在皇城根,在紅旗下長大的北京人,行至80個國家,最念念不忘的是非洲大陸,現在提到旅行心臟依舊會狂跳。如果世界是本集郵冊,那每一張郵票都值得被收藏。感謝關注,歡迎評論,與我分享你的生活方式和旅途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