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鳳傑/文

摘 要 :自強不息是中國文化中內含的縱向進取精神 ,這種精神被中國人作爲一 種強勁的民族精神而流傳百世 。 中國傳統武術吸納蘊含了這一文化內核 ,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武術精神。 這種精神可 以從“ 自” 、 “ 強” 、 “ 不息” 三 個 方面進行分析。 作爲武術精神的自強不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關鍵詞 :自強不息;武術精神;民族精神

《易傳》雲 :“天行健 ,君子以 自強不息。 ” “ 天行健” ,是說 宇宙是處於永遠的運行之中,一分一秒也不停止 ;“ 君子以 自 強不息” ,是說我們應該效法宇宙的運行方式而把握 自己 的 生命,不斷前進 ,不斷更新。 在中國古人看來 ,生命歷程如 此 ,人一切的進德修業 、 功課學問也都莫不應該如此。 自強 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鑄於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

古往今來 ,多少學子爲追求真理 ,實現理想而懸樑刺股 , 苦苦探求 ;多少英雄豪傑爲抵禦外辱 ,保衛國家而不惜拋頭 顱 ,撒熱血 ;多少仁人志士爲百姓利益 ,人民幸福而孜孜追 求 ,奮鬥不已……他們爲什麼會這樣? 他們受到的正是這 自 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激勵。 也正是這種精神 ,才使偉大的中 華民族生生不息 ,巍然屹立 ,才使燦爛的中華文明延續至今。

自強不息是中國歷史上的仁人志士的共同理念。《詩 經》說“ 自求多福” ,孔子讚賞“ 剛毅自強” ,唐人李鹹詩云“ 眼 前多少難甘事 , 自古男兒當自強” ,孟子強調“ 自棄者 ,不可與 有爲也” ,認爲哪怕是天縱奇才 , 自暴 自棄也終不能成就大事 業。 自強 ,是人生的動力。 正是 自強 ,纔有了孟子平治天下 , 捨我其誰的豪邁 ,纔有了司馬遷含垢忍辱, “ 發奮著書” 的堅 忍 ,纔有了曹操“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的雄心 ,纔有了岳飛的 “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的愛國激情……在追求真理的漫漫長 途之上 ,在人生的曲折坎坷之中,在保衛國家免遭外敵人侵 的危難時刻 ,仁人志士用 自己 的行爲實踐着 自強不息的誓言 ,書寫着大大的人字。 這種從文字上被追溯至《易經》的進取意識 ,促使形成了傳統武術頗具特色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

筆者認爲 ,自強不息的含義 , 可 以分解爲 “ 自” 、 “ 強” 、 “ 不息” 三個方面的內容。


作者簡介:喬鳳傑(1969 ~),男,哲學博士,體育學博士後,教授,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

其一, 自強不息中的“ 自” ,乃是“ 自主” 之意 ,強調的是 個人與民族的 “ 獨立 自主” 與“ 自力更生” 意識。 所謂的自主 ,就是要一切依靠 自己 ,併爲 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擔責任 。它是自己對自己命運的主動把握 ,是 自己對 自己的一切行爲 結果的勇敢承擔。

“ 自強首先要求自主 ,確立靠 自己不靠別人的觀念 ,與一 味依附別人的奴化心理徹底決裂 ,與依賴別人恩賜的僥倖心 理劃開界限 ,把爭取個人利益和幸福 ,放在 自己努力的基礎 上 。 這就是國際歌說的 ‘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也不靠神 仙皇帝 。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 自己 ’ 。 自己 的利益 自己爭取 ,不求別人代辦 ,不求別人恩賜。 這是因爲 , 由別人 爭取來的利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利益 , 由包打天下情結 形成的依賴關係 ,最終將轉化爲依附關係 ,而形成新的奴役 關係。 所以 , 自強規範不但要求 自己 ,也要求別人不越俎代 庖。 自強要求的自主 ,是 自己對 自己負責 , 自己承擔對 自己 的責任 ,把命運掌握在 自己手裏。 當然 ,我們說的 自主絕不 是 自我封閉 ,而是強調矛盾的主要方面在 自身,主要責任在 自身。 在爭取自身利益上 ,友誼和援助是次要的,是輔助性 的。 同時 ,也只有做到 自立 自強 ,才能贏得友誼和援助。 ” ①

要做到自主 ,必須自信,必須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基礎上 ,對 自己充滿信心 ,相信 自己的力量 。 因爲 , “ 自信的人才能 自 主 ,纔不對別人抱有幻想。 依附於別人的人 ,往往是缺乏 自 信的人。 信心就是力量 ,力量來源於信心 。 人因爲失去信心 而 自我萎縮 ,人也因懷有信心而 自立 自強 。 自信不是 自高 自 大 ,孤芳 自賞 , 自信是建立在對 自己 全面認識的基礎上的。 自信不是認爲自己無所不能 ,而是對 自己克服困難的勇氣 、 信心和毅力的信任 ,是對自己會做得儘可能好的信任。 自信 的本質是一種 自我宣誓式的決心 。 自信不是對別人不信任。 相反 ,充分信任同志 ,充分信任環境的人 , 纔會有真正的 自 信。 對周圍條件和環境的充分認識和了解 ,對友誼和支援的 尊重 ,是建立 自信的條件 。 懷有 自信心的人 ,纔會堅持 自主 意識 ,堅持對 自身潛力的開發 。 自強規範依賴 自信心 的支 持 , 自信心是自強規範的必備要素。 ” ②

要做到自主 ,必須懂得 自勉 ,學會“ 自己勉勵 自己 , 自己 鼓舞 自己 , 自己激勵 自己 。 也就是 自己激發 自己 的積極性 , 自己作爲 自己的動力源 , 自己開動 自己 , 自我發動。 不悲觀 , 不頹廢 ,不 自棄 ,調動 自己整個生命中蘊含的活動能量 ,去進 行人生的創造。 ” ③

要做到 自主 ,必須懂得 自責。 “ 自責就是 自我責備 ,勇於 承擔責任。 在社會生活中,有成與敗 ,有得與失 ,有榮與辱 , 有幸與不幸。 要求把成敗 、得失 、 榮辱 、幸不幸歸因於 己 , 不 怨天 ,不尤人 ,從 自身方面找原因。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 內因 是變化的根據 ,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 這樣的道理雖然人 人懂得 ,已成常識 ,但是在具體到個人際遇的問題上 ,特別是 遇到不稱心 、 不如意的境況時 ,有的人就會怨領導 ,怨同事 , 怨客觀條件 ,把個人的挫折歸因於客觀環境 ,或者由怨而恨 , 移怒於人 ,疑人偷斧 ,徒生猜忌 ;或者由怨恨轉爲消沉 , 自暴 自棄 ,破罐子破摔 ,甘於墮落而不 自知 ,從而 自毀前程 。 在困 難和挫折面前怨天尤人 ,是對困難的畏懼和怯懦 , 是對 自己 能力的懷疑和不信任 ,是長他人志氣 ,滅 自己威風。 這樣的 認識歸因 ,會使 自己產生挫敗心理 , 自我萎縮 。 ” ④

要做到 自主 ,必須懂得 自尊。 所謂的 自尊 , 強調的是對 個人尊嚴與民族尊嚴的自覺維護 。 自己主宰自己的自主 ,是 不會干涉與侵略他人的 ,但是同時 , 自己主宰自己的自主 ,也 絕不允許別人對我們有任何的侮辱與侵犯 。 我們希望廣交 朋友 ,我們願意以武會友 ,但是我們絕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對 於個人與民族的污辱與侵犯 。 如果有人膽敢對我施加這樣 那樣地侮辱與侵犯 ,哪怕我的外在實力遠弱於你 , 我也必定 會針鋒相對 ,拼死相搏。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 , 我 必犯人。 歷史上 ,這種 自覺維護個人尊嚴與民族尊嚴的 自主 精神 ,雖然不乏被統治者所利用的因素 ,但卻多是被作爲一 種強勁的民族精神流傳後世的。 這種精神 ,鼓舞着一代又一 代的愛國志士不惜犧牲生命而維護國家與民族利益 ,從而造就了無數偉大的民族英雄。 岳飛 、文天祥 、辛棄疾 , 等等 ,無 不因捍衛中華民族的尊嚴而名垂青史 ,早已成爲中華民族精 神力量的重要象徵 。


歐陽中石書法

其二, 自強不息中的“ 強” , 即“ 強大” ,雖 已包含與他人 相比較的共時態的相對強大之意 ,但其更爲強調的則是與自 己過去相比較的歷時態的 自我強大。 雖然 ,通過與他人的競 爭 ,對於我的強大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 , 自己 的強大 ,畢竟 還是自己的事情 。 強大是自己訓練出來的 ,而不是和別人爭 出來的 ,更不是靠別人贈送的。 我努力 、我拼搏 ,甚至是與他 人競爭 ,都是爲了我 自己更強大 , 而不是爲了壓制別人。 自 己強大了 , 自然會贏得好人的尊重 ,壞人也 自然就不敢欺負 , 而根本沒有必要通過壓制別人來證明 自己的強大。 雖然傳 統武術也講求與人比試 ,但是 ,傳統武術的習練者與他人競 技比武 ,並不是爲了爭強奪勝 ,而只是要以武會友 , 以對手爲 參照來檢查 自己與提高自己 。 應該說,包括中華武術習練者 在內的中國古人對於“ 強” 的理解 ,是比較成熟與理智的。

要做到“ 強大” ,必須努力進取 ;而要做到努力進取 ,則必 須具備頑強的意志品質 。 歷時態的 自我強大 ,雖只是以他人 爲參照而不是以對手爲敵人 ,但仍然需要具備喫苦耐勞 、 勇 敢堅定 、機智敏捷 、刻苦頑強 、堅忍不拔等基本素質。 這是一 種幾乎所有運動項 目甚至所有事業所共同要求的精神品質。 長期以來 , 以搏擊對抗爲本質特徵的傳統武術 , 是一種對體 能 、技巧與毅力均要求很高的運動形式 , 自然 ,其對於拳手的 頑強精神也是十分重視的。 在平 日的訓練中,我們可以寬容 那些進步很慢的拳手 ,但卻非常反感那些遇到困難與受到挫 折就想退縮的拳手 ;我們可以原諒那些在對抗比賽中挫敗的拳手 ,但卻非常反感那些遇到強手或受到打擊就失去 自信的 拳手 。 武術訓練所推崇的 ,是那種在任何情況下都勇敢頑 強 、屢敗屢戰的拳手。 膽怯 ,虛榮 ,不喫苦 ,沒有毅力 ,缺乏韌 性 ,永遠與真正的中華武術習練者無關。

要做到“ 強大” ,還必須處理好自我強大與對抗比試的關 系。 我們必須清楚 ,任何形式的對抗比試 ,都只能是爲實現 自我強大而採用的手段 ,而歷時態的縱向的 自我強大才是我 們的目的。 目的與手段是不可以顛倒的。 傳統武術並不排 斥對抗比試 ,甚至把對抗比試作爲了主要的訓練手段 ,然而 , 在傳統武術中,對抗比試只能是服務於 自我強大這一根本 目 的的必要手段 ,而絕不可以把在技能比試中的爭強奪勝作爲 目的。 自身的強大是不需要通過壓制對手來證明的。 當然 , 爲維護 自我與民族的尊嚴而進行的懲惡揚善 ,乃是一種義不 容辭的道德責任 ,並不能被列在對抗比試的範圍。 我們把對 抗比試界定爲強大自我的手段 ,並不意味着我們對 自尊的弱 化 ;如果有人膽敢傷害我們的自尊 ,我們一定會奮戰到底。

需要說明的是 ,傳統武術所吸納而蘊含的這種自強精 神 ,並不排斥現代競技體育所吸納而蘊含的競技精神。 以公平 、公正爲精神指導的沒有發生異化的體育競技 ,本就包含 有極強的人文意識 ;而這種包含有極強的人文意識的體育競 技 , 自然也完全可 以被作爲中華武術檢查 自己 、 提高 自己 的 一種方法手段 。 發展競技體育 ,搞好武術競技 ,必然會促進 中華武術的發展進步。 不同於競技體育的是 ,公平 、公正的競技 ,只是中華武術 自我強大的 自我檢查方式 ,而不是唯一 的方法手段 ;即使沒有競技 ,中華武術的習練者 ,也會永不停 息地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 。

另外 ,客觀地講 ,沒有哪一個個人 、 哪一個民族不希望 自 己不停地進步 、不斷地強大 , 只是其對進步與強大的方式的 理解是有所不同的。 在那種崇尚競爭的文化中,個人實力的 提高 ,是通過戰勝對手來實現與表現的;在這種文化所造就 的心理結構中,永遠需要一個假想敵的存在 。 而站在人的生 存與發展的角度強調的縱向進取的 自強意識 ,總是把 自己作 爲 自己的對手而力求不斷地戰勝自己 ,雖然它也經常會把競 技對抗作爲其方法手段之一 。 在我看來 ,始終站在人類生存 與發展的高度來把握 自身的縱向進取 ,更有利於人們保持對 各種異化現象產生的高度警覺 。

中國文化賦予傳統武術的這種以 自己爲對手的 自強精 神 ,是緊緊地圍繞着人的生存與發展而展開的。 嚴格地從人 的生存與發展的角度來把握人的一切行爲 ,是符合人類創造 文化的真正願望的;競爭比賽 ,本就只應該是爲了增強人的 進取意識。 如果我們的行爲僅是爲了某種競爭比試的需要 , 那麼 ,我們可以認爲 ,這種行爲本身 , 已經產生了違揹人的本 意的異化。 武術如此 ,其他的人類行爲也是如此。

在現代社會 ,人的行爲的異化問題 , 已經不是什麼罕見 的事情。 大到國家之間的競爭甚至戰爭 ,小到武術習練者的 惡性比試 ,再小到學生之間爲了獎學金而產生的明爭暗鬥 , 無不表現着異化問題的嚴重程度 。 鑑於此 ,筆者認爲 , 在當 今社會 ,重提中國文化賦予傳統武術的這種 自我強大的人文 精神 ,意義是遠遠超越了武術運動的範疇的。


孟雲飛書法

其三 , 自強不息中的“ 不息” ,乃是“ 永不停息” 之意 ,強 調的是對 自強之追求的永不停息。 它要求 , 中華民族 , 中華 民族的每一個子民 ,都要永不停息地追求 自我強大。 諸葛亮 “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 ,就是這種不息地追求 自強之 精神的最好註腳。

對 自強之追求的永不停息 ,要求人們不怕困難 ,不怕挫 折。 要做到對 自強之追求的永不停息 ,除了需要人們具備一 種堅定不移的信念之外 ,更重要的 ,還需要人們具有堅忍不 拔 、不折不撓的毅力與耐力 。

“ 自” 與“ 強” ,共同構成了頗具特色的“ 自強” 精神 。 自 強 ,不是對別人的依附 ,也不是與他人的爭強奪勝 , 而是 自己 主宰自己的命運 ,並以 自己爲對手來不斷地增強 自己實力 。 毋庸置疑 , 自強的意識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可貴的 ,然而 , 當我 們倡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自強不息精神時 ,僅僅強調“ 自” 與 “ 強” ,或僅僅強調由“ 自” 與“ 強” 組成的“ 自強” 精神 ,可能還 是不夠的。 心血來潮的豪言壯語 ,強刺激下的發奮圖強 , 也 許並不是難以做到的;難能可貴的 ,乃是對 自強追求的永不停息。 自我的成長 , 民族的強盛 ,不會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堅 強性格的塑造 ,不是一拼而就的;個人尊嚴與民族尊嚴的維 護 ,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 ,也無論 是哪一類的個人與民族,成績永遠屬於過去 ,對 自強的追求 , 是永遠不可停息的。

應該說 ,2006 年春節前上映的李連杰主演的《霍元甲》 , 比較準確地闡釋了中華武術的這種 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 就這部電影而言 ,其最有意義的 , 不是那些激烈刺激的打鬥 場面 ,而是由李連杰演繹的後期霍元甲才悟透的那種“ 自強 不息” 的武術精神。 他已經明白,習練武術 ,絕不是要爭強鬥 狠 ,爭奪那個絲毫沒有意義的津門第一 ;然而 , 當國家有難 , 民族受辱時 ,他卻毅然挺身而出。 比賽中,面對強敵 ,他明知 自己中毒卻決不言棄,繼續作戰;他不屈不撓 ,勇敢地站在了 一洗國恥的擂臺上 。 電影中的霍元甲不計生死 、不爲名利 , 只爲捍衛我們的民族尊嚴 , 只爲捍衛中國武術的人文精神 , 勇敢地倒在了擂臺上 。 這是真正的值得我們提倡的非常重 要的自強不息的武術精神。

在當今社會 ,提倡武術習練者的 自主意識 ,強調中華武 術的自強追求 ,重提中華民族 自強不息的精神 ,仍是具有積 極的時代意義的。 “ 自” ,是內心深處的人格 自主 ;“ 強” ,是 逆境中的奮發圖強 ,更是任意處境下的歷時態的健康的縱向 進取;“ 不息” ,則意味着 自強追求的永不停息 。 “ 百尺竿頭 , 更進一步” ,永遠是中華武術的人文精神 ,也永遠是中華民族 的人文精神。 一個人無論事業上取得怎樣的成就 ,都應該保 持積極向上的精神。 自強不息 ,不僅僅是超越別人 ,更應該 超越 自己 。 文壇泰斗巴金 ,20 世紀 30 年代已是著名作家 ,到 20世紀 80 年代仍然筆耕不輟 ;“ 水稻之父” 袁隆平獲得國際 國內無數榮譽 ,仍在水稻研究方面孜孜追求……無數成功者 的新 目標 、新追求昭示我們 :成績只能證明過去 ,決不能躺在 已經取得的成績上沾沾 自喜 ,不思進取。

自強不息 ,乃是中國人的安身之本。 只有 自主 ,纔有 自 由;只有強大 ,纔有實力 ;只有不息 ,纔有未來 。 個人如此 , 國 家何嘗不是如此? “ 東亞病夫” 帽子的摘除 ,靠的就是這種 自 強不息的精神。 我們要追求進步 ,我們要不斷發展 ,就應該 永遠地記住這一堅強而不爭強且永不停息地追求到底的 自 強不息精神。

自強不息 ,是中華武術的力量源泉;自強不息 ,是中華文 明的精髓所在 ;自強不息 ,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

註釋:

(原載《中州學刊》2007.0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