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分为5层,生理、安全、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

在父母子女关系中,情感归属也就是陪伴,作用非常重大。如果无法提供此项,不少父母就退而求其次,选择用物质来补充。

物质可以填补缺失的陪伴吗?

01

最近小e看到条新闻,挺不是滋味的。

辽宁沈阳康平县一个小女孩,运动鞋760元一双,才穿一个月就想换新的;为爱豆打榜冲销量,每个月花千八百给粉丝群集资;一张专辑,反复买108次;考试进前五,父母奖励1500元,前十则是1000元……

看完这些描述,读者多半也和小e一样,认为小女孩家庭不错。

毕竟小e这个成年人,都觉得760元鞋子很贵,至于反复买歌的钱,拿去吃饭不香吗?

但现实并非如此。

小女孩是一名留守儿童,爸爸在铝合金厂打工,每天上班长达12小时,考虑到工作忙和省钱,他的工作餐常常是馒头就咸菜,吃不完就放进塑料袋,下一顿继续对付。女孩的妈妈则在路边摆摊,卖手套拖鞋小玩意。

夫妻俩辛苦一个月能赚多少?仅仅5000元。

但这5000元还需考虑很多方面,例如老母亲和孩子的生活费,他们每个月给家里打1500元。此外还要尽力满足女儿的衣食住行,甚至是追星爱好。

02

物质生活日益丰足,穿名牌的、用成百上千追星的学生无数。但这个留守家庭根本和富裕无关,小e发自内心觉得有点儿魔幻。

你可能会问:是父母在异地打工,不清楚女儿的消费行为吗?

恰恰相反。父亲回应,自己努力赚钱,就是为了不让女儿低人一等,目前他们还能富养女儿,女儿有什么要求,比如名牌鞋子文具,别人有的她就不能缺。

至于买108次专辑冲销量这种行为,他们理解这是孩子孤独,并且周围小孩都在追星。

以往说“寒门贵子”,指贫穷家庭孩子有出息,现在却有新定义:哪怕再穷,也要富养。

父母啃馒头吃咸菜勒紧裤腰带,却给孩子买名牌衣服鞋子;父母手机千元出头,磨得又旧又破,却给孩子买最新款手机……他们为何这么做呢?

其一,是补偿心理。

或是父母小时候生活条件差,所以供养孩子来补偿自己;又或外出务工缺少陪伴,就用物质来补偿亲情。

其二,也不排除攀比心理。

正如同学聚会越发变味一样,炫耀孩子也成为大家共同心理,孩子各种面子必须照顾到,起码要做到“人有我有”。

03

寒门贵养的方式,错了吗?我们先不着急下结论。

小e曾看过一档韩国综艺,主持人问孩子:富有但忙碌的父母VS贫穷但顾家的父母,选谁?

两个小孩的回答令人诧异。

女孩说:“我选有钱的父母,我不想在鼻孔一样大的房子里生活!”

男孩赞同:“如果父母没钱,即便再顾家,因为穷,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回忆。”

周围大人的表情十分错愕,显然没想到孩子年龄这么小,就如此“物质”。

其实这不是物质,只是直觉。从前大家都穷,所以有钱没钱差别不大;如今大家接触资讯变多,物质的重要性暴露无遗。

因此我们需要承认,用物质来弥补情感缺位,是有一定作用的。

但这种弥补不能过度,如果超出经济实力,不仅会挤压父母家人的生存空间,久而久之让孩子对家境产生误判、金钱观出现偏差,也会后患无穷。

谁都希望生活富足,但现实不是你想要就能做到。

我们来自不同环境,可能有的小康,也有的窘迫些,这不是致命的问题。然而崩坏的三观,才是父母用青菜稀粥贵养孩子,也无法弥补的缺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