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切

想加梯的居民很多,但協商達成共識比較難

加梯要有一筆不小的支出,資金怎麼出也是一難

電梯加裝後,運營及維保困難還不少

兩會回應

建議細化和完善相關政策,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對既有多層住宅加梯政策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保護低樓層業主利益不受侵害。明確制定加梯利益補償機制,平衡低樓層業主利益,以增強低樓層業主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建議出臺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使用物業專項維修資金實施細則,並設立單獨賬目,減輕業主衆籌自掏腰包支付比例。同時,建議出臺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不同樓層出資比例的行政指導意見,有利於業主協商機制的規範化,並儘快構建關於底層業主房屋因加裝電梯後的損益評估機制。

建議出臺加裝電梯合格名錄,並給予一定的指導價,每年對合格名錄進行評價和更新,對不合格的進行淘汰並追究其相應的責任。電梯安裝過程中應由監理進行監管,電梯的加裝應有物業的參與,一方面便於安裝過程中施工場地的協調,另一方面便於安裝完成後的移交,同時物業應收取一定的費用。

圖說:位於汶水東路的東方公寓,是虹口區首批加裝電梯的老公房。陳夢澤攝

市政協委員由文輝在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分組討論會上呼籲:花大力氣做好這件民生實事,讓更多的居民得到“上上下下的享受”。周祥等許多市政協委員也希望加快實施加梯工程。

加裝電梯,成爲了今年上海兩會會場內的一個熱議話題。據相關統計,上海目前各類老舊住房面積約佔住宅總量近四分之一,其中無電梯多層住宅約22萬個門棟。在這些門棟中,住在3層樓以上的老年人佔了近半數。因爲沒有電梯,老人們出行不便,有的老人甚至幾年都沒有下過樓……代表、委員們認爲,加裝電梯是民心工程,但目前仍然存在“協商難、出資難、維護難”的問題,亟須下工夫解決。

圖說:虹口區逸仙小區加裝電梯工程全面啓動。陳夢澤攝

建立利益補償機制

某小區的一幢樓要加裝電梯,所有樓層的居民都同意了,但工程開始後沒多久,工程卻停工了,原因是一樓某戶居民同意後又反悔了,並提出5到10萬元的補貼賠償:“裝完電梯樓上的房價漲了,一樓的不漲,那就喫虧了。如果裝了電梯,房產中介說我這個房子要少賣10萬元,這個10萬元誰賠給我?”

在不少小區,一樓業主大多認爲加裝電梯後,導致其房屋的通風、採光受到影響;受到電梯運行中的噪音污染等,因此紛紛提出補償訴求,具體金額更是各執一詞,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上百萬元不等。這些補償款,都是需要樓上出資業主自掏腰包,紛紛衆籌協商。最終,往往難以協商一致,有了開頭,沒了結尾。

“低樓層業主對加梯缺乏認同感,以及加梯過程中管線遷移難影響施工等,已成爲老樓加梯推進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市政協委員陶利萍在提交的一份提案中指出,既有多層住宅加梯尚未明確如何兼顧利益平衡,以取得低樓層業主的認同,相關政策文件沒有提到加裝電梯過程中如何保護低樓層業主的利益。

陶利萍委員建議細化和完善相關政策,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對既有多層住宅加梯政策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保護低樓層業主利益不受侵害。明確制定加梯利益補償機制,平衡低樓層業主利益,以增強低樓層業主的認同感和獲得感。建議制定相應的現金補償標準,或者加梯的位置、面積,明確寫進低樓層業主房產證上,供其自主選擇。

她還建議增加加梯事前評估環節,評估內容儘可能數據化,比如採光、日照分析都需要明確說明,讓低樓層業主心裏清清楚楚,減少他們的擔憂。“對已批准立項的加梯項目,實施過程中有異議且不配合的少數業主,社區、政府職能部門或有關組織應當盡最大努力,做好說服勸導調解。”

“願意出資加裝電梯原因只有一個,而不願意加裝的原因卻有千萬種。”普陀區長風新村街道通過對社區內上百個加梯成功和失敗案例研究發現,加梯能否順利實施,最關鍵也最難的就是居民意願的統一。街道採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法,千言萬語瞭解居民心結,千方百計尋找開鎖之鑰,讓更多的居民加入加梯這個“利益共同體”。針對部分“加裝困難”的樓棟和“有意見”的居民進行集中攻堅,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加梯藥方”,其中打“感情牌”打開居民心結的辦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不少一開始對加梯都反對的居民,最後都變成了支持的態度。

圖說:位於凱旋路585號的長寧區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服務中心。劉歆攝

探索加梯資金籌措方式

“上海人口老齡化比例越來越高,我們希望通過給老房加裝電梯,讓更多的老人願意下樓走走,融入社區。但推進過程中每一步都困難重重。調研中,不少不願意加裝電梯的業主表示,哪怕是提取公積金用於支付電梯建設資金,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市人大代表、浦東新區人民調解協會會長孫曄舉例說,以每臺電梯70萬元爲基價,政府財政補貼爲40%,每臺最高爲28萬元,則居民自籌42萬元。按照一梯兩戶,非官方協商規則算下來——一至二樓原則上不出資,三樓每戶出資35700元;四樓每戶出資爲46200元;五樓每戶出資爲58800元;六樓每戶出資爲69300元。

孫曄建議,政府出臺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使用物業專項維修資金實施細則,並設立單獨賬目,減輕業主衆籌自掏腰包支付比例。同時,政府出臺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不同樓層出資比例的行政指導意見,有利於業主協商機制的規範化,並儘快構建關於底層業主房屋因加裝電梯後的損益評估機制。

張金秀代表則提出一種新思路:由加梯項目公司“代資”建設電梯,居民不出建設費,只要付使用費,同時給予加梯公司15年的特許經營權,各利益相關主體均能實現共贏。“這樣將有助於減少小區住戶使用者一次性大額開支的痛點,同時更有利於‘成規模改造’市場化案例的湧現。”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劇作家王麗萍一直關注加梯這件事,她認爲,老人們都渴望加裝電梯,方便他們的生活,按照合情合理的出資比例,大家還是願意掏這筆錢的。“據我瞭解,靜安區臨汾路街道在這方面正進行有益的探索嘗試,值得肯定。”

針對出資難題,臨汾路街道一方面通過批量化規模加裝,老公房改造項目實施管線入地等配套工程,降低加梯成本,減輕居民負擔;另一方面正在積極探索加梯資金籌措方式,引入央企等優質企業參與出資,居民可以分期付款,爲暫時經濟有困難的居民提供解決路徑。街道還引導居民將電梯補貼款作爲後續運行基金,結合“物業黨建聯建”,明確物業企業電梯管理責任,爲電梯的長期運行,做好了制度安排。

眼下,該街道加裝電梯已步入“量產”階段,有加梯需求的17個居民區全部實現“破零”,全街道在建、在批、在用的加裝電梯共計98臺。

圖說:控江一村5號樓新裝的電梯。王凱攝

因地制宜選擇維保方式

電梯加裝後,解決運營及維保難問題,也是代表、委員們關心的重點,紛紛建言獻策。市政協委員韓曙建議儘快制定並實施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後續管理辦法,“老舊小區安裝電梯後,應該從安裝轉向常態化管理,目前的後續管理尚未有指導性的意見,各區都是自行摸索,矛盾與問題層出不窮,已經出現多起運行事故,維護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已經顯現。”

“電梯從維護到維修,都需要大量的支出,因此在管理辦法中應該明確,市與區級財政每年對老舊小區電梯維修與保養的補貼標準,市財政每年安排的轉移支付中,再適當追加一些政府補助資金。”

韓曙注意到,電梯建成後的相關管線移位,目前需要居民全權處理,包括經費和移位的一切手續,都要自己辦理。就拿一條小小網線舉例,涉及市政公司、移動、聯通、物業等諸多部門,街道、居委會與他們溝通,往往費盡口舌也無濟於事,甚至不知道該去哪裏辦理,也搞不清屬於哪個公司管理。最終居民只能先行剪斷,哪個公司來找就知道去哪個公司申報。他建議這個問題在管理辦法中明確相關統一操作規定。

市人大代表吳堅說,未規劃裝了電梯之後怎麼運維和大修的費用,造成大部分加裝電梯的項目未設置專項電梯運維基金,後續安全運行費用和大修資金缺乏保障,加裝電梯後難以落實符合安全要素的應急通話、遠程設施、視頻監控等裝置裝備,帶來後續電梯使用的安全隱患。

“上海應出臺加裝電梯合格名錄,並給予一定的指導價,每年對合格名錄進行評價和更新,對不合格的進行淘汰並追究其相應的責任。”市人大代表王斌提出,電梯安裝過程中應由監理進行監管,電梯的加裝應有物業的參與,一方面便於安裝過程中施工場地的協調,另一方面便於安裝完成後的移交,同時物業應收取一定的費用。

市人大代表孫靜表示,應該因地制宜,選擇維保方式。她提出,杭州市拱墅區首創的電梯“養老”保險不失爲一種新穎、有效的參考辦法。該險種將加裝電梯日常維護、部件維修更換、整梯置換、檢驗費用和人身財產損失的賠付一攬子包含在內,基本涵蓋電梯後續運行可能涉及的所有問題,能夠很好解決經費和賠償能力不足的問題。由保險公司把控風險,在事前預防、事中管控和事後賠付上充分運行風險管控機制,聘請專業技術團隊監督維保質量,定損修換零配件,安裝電梯智慧監管裝置,實時監控電梯運行狀況,能夠有效監督電梯的使用管理和維保質量,保障電梯整個生命週期的使用安全。由於保險公司是風險的最終承受者,和廣大業主在利益上是一致的,電梯的安全運行不僅是業主的追求,也是保險公司利益的保證。因此,選擇爲電梯投保的方式後續維保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新民晚報記者江躍中葉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