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麦冬就是“书带草”,它有什么作用价值?你知道吗?

冬日,暖暖的阳光照进客厅,泡上一杯麦冬茶,小酌一口,气微香,味甘、微苦,清润肠胃,止咳润燥。手上正翻阅着刚到手的2020版《药典》一书,喝着麦冬茶,刚好读到麦冬这一页,生活如此惬意,心情如此平静,一切都那么美好、和谐。

自认为还懂些花草,却不知道麦冬还有一个名字叫“书带草”。

书带草,名字诗意的很,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歌咏的对象。古人郑康成,用书带草编绳子捆书,书带草长期受到郑公书院书卷气的熏染,自然带有书香墨气,受到文人青睐,对此苏轼写有:“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之句;爱书的穷秀才用它编蓑衣,保护途中书籍免遭雨淋。李白有“书带留青草,琴堂幕素尘”之歌,王世贞有“仍栖故垒学庚桑,书带沿街薜荔墙”之句。

不过,对书带草最钟情的,莫过于陈从周先生。他可谓当代中国古建筑大师,园林建筑大师,又是散文、古典诗词大家。他在散文《天意怜幽草》中写道,我尤其爱这墙阴石隙间的书带草,它谦虚地愿做造园中的配角,它终年长青,不畏炎热,不怕严寒,冬天白雪飘在上面,点点有如缀银,而细雨微阳,却又是最宜的生长环境,它适应性强,无处不宜。

在陈先生的园林散文中,每见信手拈出书带草,寥寥几笔,境界即出。眷念忆怜之情溢乎其辞,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子即取名《书带集》。书带草早已具雅人深致,于我而言,书带草在我心里更像个淳朴娴静的村姑,浑身散发着泥土和乡野的味道,更是我心中温暖的麦冬。

说到麦冬,便穿越秦汉,2000多年前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已有麦冬的记载,但早期的本草著作并没有详细描述其植物形态,因此也无法知晓原植物到底是何植物。

直到北宋《本草图经》才有了麦冬较为详细的形貌表述:“麦门冬,生函谷川谷及堤肥土石间久废处,今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作连珠,形似穬麦颗,故名麦门冬。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碧而而圆如珠。江南出者,叶大者苗如鹿葱,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或云吴地者尤胜。

根据这一记载,现代学者考订麦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或百合科山麦冬属植物山麦冬,湖北麦冬或短葶山麦冬,在此之前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苏敬《新修本草》中所载的“叶如韭,冬夏长生”的这种麦冬则应当是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

由此可见,秦汉时期所用的麦冬即今之麦冬,但是在宋之后山麦冬也做麦冬使用。而今的2020版《药典》中将麦冬、山麦冬给予分条记载,这也算是恢复了历史原来的样子。

麦冬的功用:

明代薛己在其《本草约言》中说“《本经》用治脾胃多,后人用治心肺之功居多”。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麦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近代山雷先师《本草正义》诠释说“麦冬富有脂液,清润甘凉,得土之正味,故为养胃生津之专品。”《本经》:“主心腹结气,乃燥热津枯而气结不利之病。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皆指胃液不充,食少中虚之证,故宜于滋养阴液。”及至陶弘景《名医别录》,麦冬主治描述发生了变化,陶氏说:“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唯“身重目黄”较难理解,山雷先生也对这一应用提出了质疑,他说“然本文则谓身重目黄,明是湿热蕴积为病,而即继之以心下支满,又是痰湿互相结合,麦冬粘腻,大非所宜,虽曰古书,奚堪尽信?”

跨越2000年后,而今麦冬的应用范畴被综括为“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对照古今对麦冬应用范畴的表述,反复咂磨,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按照《本经》、《别录》所述,麦门冬可用于各种阴虚证诸病。凡其所用见诸羸瘦、短气、燥渴、呕吐、痿蹶、心烦、心悸、咳嗽等五脏病症均有所用,无所不及。

“《本经》用治脾胃多,后人用治心肺之功居多”是一种大概率的概括,但麦冬也并非不及肝肾,“愈痿蹶,强阴益精”很明显就是滋补肝肾为用,大定风珠、地黄饮子也是明证。而今的中药学著作也将之“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似乎有失偏颇,并不能全面的反影麦冬的功用。

现代研究表明,麦冬皂苷,麦冬多糖是麦冬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功能,镇咳平喘、抗过敏,保护胃黏膜、改善心功能,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延缓衰老,降血糖以及镇静作用,如此也就不难理解麦冬的“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作用的本质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