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麥冬就是“書帶草”,它有什麼作用價值?你知道嗎?

冬日,暖暖的陽光照進客廳,泡上一杯麥冬茶,小酌一口,氣微香,味甘、微苦,清潤腸胃,止咳潤燥。手上正翻閱着剛到手的2020版《藥典》一書,喝着麥冬茶,剛好讀到麥冬這一頁,生活如此愜意,心情如此平靜,一切都那麼美好、和諧。

自認爲還懂些花草,卻不知道麥冬還有一個名字叫“書帶草”。

書帶草,名字詩意的很,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筆下歌詠的對象。古人鄭康成,用書帶草編繩子捆書,書帶草長期受到鄭公書院書卷氣的薰染,自然帶有書香墨氣,受到文人青睞,對此蘇軾寫有:“庭下已生書帶草,使君疑是鄭康成”之句;愛書的窮秀才用它編蓑衣,保護途中書籍免遭雨淋。李白有“書帶留青草,琴堂幕素塵”之歌,王世貞有“仍棲故壘學庚桑,書帶沿街薜荔牆”之句。

不過,對書帶草最鍾情的,莫過於陳從周先生。他可謂當代中國古建築大師,園林建築大師,又是散文、古典詩詞大家。他在散文《天意憐幽草》中寫道,我尤其愛這牆陰石隙間的書帶草,它謙虛地願做造園中的配角,它終年長青,不畏炎熱,不怕嚴寒,冬天白雪飄在上面,點點有如綴銀,而細雨微陽,卻又是最宜的生長環境,它適應性強,無處不宜。

在陳先生的園林散文中,每見信手拈出書帶草,寥寥幾筆,境界即出。眷念憶憐之情溢乎其辭,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子即取名《書帶集》。書帶草早已具雅人深致,於我而言,書帶草在我心裏更像個淳樸嫺靜的村姑,渾身散發着泥土和鄉野的味道,更是我心中溫暖的麥冬。

說到麥冬,便穿越秦漢,2000多年前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已有麥冬的記載,但早期的本草著作並沒有詳細描述其植物形態,因此也無法知曉原植物到底是何植物。

直到北宋《本草圖經》纔有了麥冬較爲詳細的形貌表述:“麥門冬,生函谷川谷及堤肥土石間久廢處,今所在有之。葉青似莎草,長及尺餘,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鬚根作連珠,形似穬麥顆,故名麥門冬。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實碧而而圓如珠。江南出者,葉大者苗如鹿蔥,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或雲吳地者尤勝。

根據這一記載,現代學者考訂麥冬爲百合科沿階草屬植物麥冬,或百合科山麥冬屬植物山麥冬,湖北麥冬或短葶山麥冬,在此之前陶弘景《本草經集註》、蘇敬《新修本草》中所載的“葉如韭,冬夏長生”的這種麥冬則應當是百合科沿階草屬植物麥冬。

由此可見,秦漢時期所用的麥冬即今之麥冬,但是在宋之後山麥冬也做麥冬使用。而今的2020版《藥典》中將麥冬、山麥冬給予分條記載,這也算是恢復了歷史原來的樣子。

麥冬的功用:

明代薛己在其《本草約言》中說“《本經》用治脾胃多,後人用治心肺之功居多”。據《神農本草經》記載麥冬“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近代山雷先師《本草正義》詮釋說“麥冬富有脂液,清潤甘涼,得土之正味,故爲養胃生津之專品。”《本經》:“主心腹結氣,乃燥熱津枯而氣結不利之病。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皆指胃液不充,食少中虛之證,故宜於滋養陰液。”及至陶弘景《名醫別錄》,麥冬主治描述發生了變化,陶氏說:“療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唯“身重目黃”較難理解,山雷先生也對這一應用提出了質疑,他說“然本文則謂身重目黃,明是溼熱蘊積爲病,而即繼之以心下支滿,又是痰溼互相結合,麥冬粘膩,大非所宜,雖曰古書,奚堪盡信?”

跨越2000年後,而今麥冬的應用範疇被綜括爲“肺燥乾咳,陰虛癆嗽,喉痹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祕”。對照古今對麥冬應用範疇的表述,反覆咂磨,總有意猶未盡之感。

按照《本經》、《別錄》所述,麥門冬可用於各種陰虛證諸病。凡其所用見諸羸瘦、短氣、燥渴、嘔吐、痿蹶、心煩、心悸、咳嗽等五臟病症均有所用,無所不及。

“《本經》用治脾胃多,後人用治心肺之功居多”是一種大概率的概括,但麥冬也並非不及肝腎,“愈痿蹶,強陰益精”很明顯就是滋補肝腎爲用,大定風珠、地黃飲子也是明證。而今的中藥學著作也將之“歸心、肺、胃經”、“養陰生津,潤肺清心”似乎有失偏頗,並不能全面的反影麥冬的功用。

現代研究表明,麥冬皁苷,麥冬多糖是麥冬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增強免疫功能,鎮咳平喘、抗過敏,保護胃黏膜、改善心功能,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延緩衰老,降血糖以及鎮靜作用,如此也就不難理解麥冬的“養陰生津,潤肺清心”作用的本質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