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有什么作用价值?懂得之人把它当宝,不懂之人把它当草!

朋友问:“白屈菜,能吃吗?”

“它是罂粟科的,你敢吃吗?”

他接着又说:“我看到白屈菜还被收录于《救荒本草》呢”

“没错,白屈菜的确始载于《救荒本草》,但古今本草是不是同一物种,还不好说呢,而且书中所载的白屈菜食用方法也比其它植物复杂,需要把叶子和土一起煮熟,然后再和土一起放在水里泡一个晚上,再换水洗干净,才可以食用。”

食用方法繁琐点倒也没什么,关键就怕同名异物,古代草本书籍所录之名,通常都是地方土名,可能带有方言口音。而《救荒本草》中的白屈菜,对其命名来历并不详,是否同源植物也未知。

在《植物名释札记》中有说到,怀疑白屈菜可能是“白苣菜”,苣就是一大类俗称苦菜的植物,而白屈菜的叶子又与某种苦菜类似,叶面绿色,叶背有点灰白,《救荒本草》也说了“茎叶皆青白色”,因此而得名“白屈菜”。因其味苦,又被称为“山黄连“或“土黄连”,因为有毒,有的地方甚至称它“断肠草”,和剧毒植物钩吻同享一个外号。所以对于对吃货来说,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还有一种跟白屈菜非常相似的“秃疮花”,经常能听到有人嚷嚷,分不清!分不清!的确,它们都是罂粟科,只不过一个是白屈菜属,一个是秃疮花属,一样的四瓣黄花,嫡亲表姐妹,亲着哪!像着哪!而且秃疮花全株含有黄色汁液,你去白屈菜上掐一把试试?一样一样的,照样染上一手黄。

白屈菜能不能吃,我不知道,但其药用价值却不是吹的,远的不说,就说现代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国医大师王烈教授,他对白屈菜的妙用拿捏的非常到位。

白屈菜治疗疾病,难点在于药物用量,为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王烈教授亲身试药,观察药物反应,经过多次亲身试验和临床研究,最终确定了白屈菜的安全用量,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白屈菜从荒野之草到药匣之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医案记载:

1969年夏,有一家长带孩子来找王烈就诊,患儿腹泻长达半月,日泻10余次,并伴有严重咳嗽,病情危重,经几个医院反复用西药治不见好,王烈教授用白屈菜进行治疗,患儿用最小剂量,服用3次后,不仅腹泻好了,连咳嗽也好了。

经过,这次之后,发现白屈菜可治咳嗽的线索,后将白屈菜用于治疗百日咳。1970年,百日咳大流行王烈教授运用白屈菜治疗500例百日咳患儿有效率达94.2%,治愈率达71%,居国内单味药治疗百日咳疗效首位,1972年《新医学杂志》刊载了他的治疗经验,研究成果引起国内普遍关注,还被多部药理、药物研究书籍所引用。

王烈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病的经验,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的诊疗规范,作为适宜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成为《中医儿科学》教材。王烈教授对中药白屈菜的系统研究,最终将其纳入中药饮片使用,并被载入国家药典。

有临床证实,白屈菜的止痛作用不在延胡索之下,而且文献记载它还有清热解毒、退黄、利水之效,用于肠胃疾患,就更为合拍,不过,白屈菜药用,古籍本草却记载甚少,近代的一些地方药志则多有记载。

《中国药植志》:“治胃肠疼痛及溃疡。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以生汁涂布之。”《四川中药志》:“治肝硬化,皮肤结核,脚气病,胆囊病及水肿黄疸。”《山西中药志》:“下心火,退烧解热,消炎杀菌,镇痛镇静。”《北方常用中草药》:“有镇痛,止咳,杀菌,利尿,解疮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腹痛,泻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所谓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罗锅不是煨的,白屈菜的药用价值是有迹可寻的,是值得我们学习、了解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