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訊郭校、記者李建文報道:隆冬時節,寒風凜冽。漫無邊際的蒼茫戈壁上,一排排箱體井然有序。“此次演訓,空軍首款‘移動營房’正式亮相。”據介紹,空軍結合部隊演訓任務,着力探索惡劣天候條件下複雜陌生地域野戰機動宿營保障新模式。

演訓期間,空軍部隊區分不同模塊功能需求,成體系運用箱式組合板房、鋼結構板房、集裝箱房、簡易方艙等,部隊進駐週期明顯縮短,戰備保障效能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着空軍建設發展步伐加快,部隊成建制駐訓、成體系出動日益常態化。傳統野戰宿營主要依靠野戰帳篷保障,往往還需配套建設指揮辦公用房和水電暖、衛勤保障等設施,用時長且耗資較多。

爲有效破解野戰宿營保障難題,空軍對部隊成體系出動時所需保障設施模塊,進行系統梳理、分塊歸類、打包融合。他們區分指揮通信、會議辦公、生活住用、衛勤保障、圍擋防護等5類,與現有保障條件進行點對點匹配,探索形成以“移動營房”爲基礎的野戰機動宿營保障新模式。

2018年底,空軍參與設計的首批新型箱式組合板房在某機場投入使用。該型箱式組合板房,具有配套齊全、高度集成、功能互通、拆裝便捷等功能特點。此次演訓在模塊設置、水電接口預留、打包運輸方式等方面,結合官兵前期住用反饋,對其進行了再次改善。

演訓現場,一組組箱體按辦公、宿舍、餐廳、盥洗、醫療救護等不同模塊,靈活拼接成大小各異、有序排列的獨立單元。據悉,大空間單元使用的是鋼結構板房;前出和觀察分隊點位等使用的是簡易方艙和集裝箱房;炊事單元、臨時觀察哨等模塊,採用野戰帳篷;營區外圍採用的則是具有快搭快收、填充方便等特點的鎖釦式隔爆屏障。

空軍後勤部軍事設施建設局助理員肖鵬介紹,爲適應未來部隊機動作戰部署特點,進一步提升“移動營房”保障效能,空軍按照“使用壽命15年、反覆拆裝50次”標準,繼續探索完善全過程包修、全壽命維護管理的野戰機動宿營保障模式,努力實現野戰宿營保障集約高效、機動戰場建設綜合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的目標。

營區一角。郭校攝

建設一切爲了打仗的後勤

■鄒瑜橋

強國強軍必須強後勤。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軍隊後勤條例》,適應戰爭形態發展和使命任務拓展,重塑軍隊後勤體系,理順後勤保障關係,健全後勤工作制度,爲進一步規範軍隊後勤工作、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後勤提供重要遵循。

“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強大的戰鬥力離不開強大的保障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打仗就是打保障。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沒有後勤保障都不可能取得勝利。拿破崙統率的法軍、希特勒指揮的德軍,一度所向披靡,勢不可擋,然而先後兵敗莫斯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後勤保障跟不上。

隨着戰爭形態發展和我軍使命任務拓展,後勤建設越來越成爲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爲贏得戰略競爭主動的重要力量。聶榮臻元帥曾深刻指出:“嚴格地說,我們是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才充分認識到後勤工作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的。打一場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物力的競賽。”敘利亞戰爭中,俄軍在參戰前數月就開始擴建港口、整修機場,短短兩週內建成數十座加油站、物資倉庫、野外補給站,戰時又開闢了被稱爲“敘利亞快車”的後勤保障線,確保部隊、裝備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地從本土輸送到戰場。

特別要看到,隨着能源、生物、信息科技迅猛發展,新技術新裝備廣泛應用於後勤建設,衍生出不同於以往的保障方式和作戰方式。可以說,後勤建設上先行一步、走得更遠,未來戰場上才能更好掌握主動、贏得優勢。

一切爲了前線、一切爲了勝利,是我軍後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軍要的是打仗型後勤,不是“過日子”後勤。爲提高後勤戰備水平和保障打贏能力,《條例》以制度創新固化改革成果,進一步理順後勤融入聯合作戰指揮體系的制度機制,規範新的後勤保障指揮和保障關係,創新提出後勤保障方式方法,規範保障行動組織實施,具有很強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指導性。

沒有現代化後勤,就不會有現代化軍隊。打現代戰爭,後勤必須先到位、後收場、全程用,必須快速響應、全維參戰、精確保障。各單位要認真學習貫徹《條例》,牢固樹立戰鬥力標準和戰鬥隊思想,按照打仗要求建後勤、用後勤,堅決糾治重生活輕戰備、重平時輕戰時的和平麻痹思想。要進一步釐清領導和指揮、平時和戰時、通用和專用的職能界面,不斷健全聯合作戰後勤指揮體系,提升後勤管理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水平,爲有效履行新時代軍隊使命任務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南部戰區總醫院)

原標題:空軍後勤部探索野戰機動宿營保障新模式

“移動營房”亮相演訓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