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地澤二十四,原爲武功攻防之術,但卻可以無限增加人數,暗合兵法之道。

二十四是一個神奇之數,一分爲二,可爲縱橫;三分用之,則成天地人三才;而春夏秋冬是四象之理;進而擴之,還可以成六合、八卦之法。可謂天造地化,大千無窮。

地澤二十四陣法其實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四季變化形成而來的。

對,就是這個(很多小夥伴在語文課本或者新華字典附錄都見過這個吧):

我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與季節變換有着密切的關係。據文獻考定二十四節氣大致萌芽於夏商時期,在戰國時期已基本形成,並於秦漢之時趨向完善並定型。西漢初年,在秦朝頒佈的《顓(zhuan)頊(xu)歷》的基礎上,修訂並頒佈了《太初曆》。規定一年等於365.2502日,一月等於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將原來以十月爲歲首改爲以正月爲歲首;開始採用有利於農時的二十四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爲閏月,調整了太陽周天與陰曆紀月不相合的矛盾。這是我國曆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作爲具有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民族,曆法自古以來指導着我們的春耕秋收。“二十四節氣”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年中時候、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着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着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二十四節氣”作爲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爲全國各地所採用,併爲多民族所共享。作爲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過,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明末徐光啓主持編纂出《崇禎曆書》,清初更名爲《西洋新法曆書》,也稱《時憲曆》。該曆法採用以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爲標準來定二十四節氣,此曆法將360度圓周的“黃道”劃分爲24等份,每15°爲1等份,以春分點爲0度起點,但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爲首位。由於每年有365天,所以24個時間點不會是固定一天,具體日期還要看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比如太陽光直射赤道0°之日爲春分,然後北移,直射北迴歸線之日爲夏至,再南移,直射南迴歸線之日則爲冬至。

這種天文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地球公轉所產生的週期變化,所以每個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這也就是二十四節氣歌后八句的含義:“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上半年多在公曆的6 日、21日,下半年多在公曆的8日、23日),前後只差1~2天。

其實二十四節氣除了春生、夏榮、秋枯、冬滅的四季輪迴之外還有兩層意思。

第二層意思是:日作夜息,晝夜交替。

二十四節氣看似將四季做出平均分配,但實際上並非每個節氣都是相同的,尤其結合日夜的理念。最突出的是:一年之中,有一天的白天最長而夜晚最短;同樣也有一天的白天最短而夜晚最長,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夏至和冬至。

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地球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形,存在近日點和遠日點。當地球在公轉運動的時候,相同的時間走過的路程不一樣,離太遠的距離也不一樣,從而導致接收到的陽光照射不一樣。我們也就能感受到每一天的日夜長短的變化。

二分二至圖示

第三層意思是:陰陽合曆,平閏結合。

我國古代曆法自商周以來就是陰陽合曆,爲了調整迴歸年與朔望月之間的關係,必須設置閏月來調整季節。爲了合理置閏必須掌握節氣,準確地反映季節的變化。因此,節氣與置閏成爲我國傳統曆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點。

PS,迴歸年與朔望月的關係:地球繞太陽一週爲陽曆一年即迴歸年,需時365.25個平太陽日;月球繞地球一週爲陰曆一個月即朔望月,需時29.53個平太陽日。以十二個朔望月爲一年,則一年共有354.36個平太陽日,二者相差11個平太陽日,這樣陰曆就必須有閏月來調整這個差距。而對於陽曆,每4平年會多出一天,即每四年共有一千四百六十一天。爲了調整這個差異每4年就有一個閏年(一年有366天)。

真正的地澤二十四陣法反映了農家對四時變化、晝夜交替、平閏輪迴的思考和總結,是勞動人民對科學的探索和經驗的總結,體現了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並重的民族。

二十四節氣雖然經歷了時間長河的洗禮、氣候環境的變遷、人民生活方式的日新月異,仍然可以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只要恰當的利用好時候、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讓二十四節氣與時俱進,人民美好的生活便會欣欣向榮,彌久不衰。

七十二候,是漢後文人根據黃河流域的地理、氣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編寫而成,以五日爲一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其中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由於候的時間單位較小(5天爲一候),而氣候的年際及地區差別很大,故難以廣泛運用。“七十二候”分別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