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卓行回憶專輯【在水臺林場的日子】01

《第一次包糉子》

年近歲晚,新興習俗,人們喜歡包糉子迎新年。於是,無論城鎮還是農村,家家戶戶的屋前屋後,都見到塗上黃泥的大銻煲或不鏽鋼大缸,用幾塊磚頭搭成簡易的爐竈,大柴燒猛火,隨着一陣一陣的糉子香飄近,不禁令我回憶起了第一次包糉的經歷。 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一天,十六歲的我,剛初中畢業,爲了響應黨的號召,走知青上山下鄉的道路,滿懷激情的來到山青水秀的水臺林場落戶工作。

由於林場是林區,護林防火爲第一要務,春節期間要安排人員留場值班。我被選上留場,那時候,感覺遠離家人,十分想念縣城的春節氣氛與糉子的味道。於是,我們留場幾個年輕人決定自己包糉子。那時雖然說經濟基礎薄弱,物質缺乏,但場裏還是宰了幾頭自己養的年豬,每人都分到一份豬肉。豬肉有了,我們又分頭派人到附近的一條名叫三合村的村子,向農民買到綠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是缺包糉子的冬葉。哎呦,那時我靈機一動,建議用芭蕉葉。大家大讚好主意,我們立即行動起來,採集回一大堆幹芭蕉葉,洗淨,用熱水燙過,放在桌上備用。想起媽媽包糉子的樣子,我們開始把糯米洗淨,晾乾,放在芭蕉葉上,又加上泡過水的綠豆,綠豆上放上炒熟的豬肉與排骨,豬肉與排骨都事先拌上了五香粉和食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雖然說手忙腳亂,但我們終於似模似樣的包出了一堆糉子,大家對這些半成品充滿了希望,希望快快將它變成可食的糉子。於是,我們把那大鑊洗淨,竈下邊放上一堆松樹木板,加上井水開始燒火,一邊把糉子放上去,在熔熔的柴火下好快水滾開了。 火光下影着幾個離家的少年面孔,他們將在這山區林場度過離家後的第一個春節,也是第一次親手包起糉子,經過近十個鐘的柴火蒸熬,鍋裏已飄出一陣陣糉香。

好,糉子該上鑊了,熱騰騰的糉子一個個擺在桌子上,彷彿向我們招手,快來嚐嚐自己的手藝。我們不由分說,立即爲五花大綁的糉子鬆綁,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糉子一股濃郁的芭蕉清香味兒直滲心田。望着香噴噴的糉子,我迫不及待地搶着喫了起來,那個狼吞虎嚥的餓相,惹得同事們笑得掉了筷子。 我們開心的哈哈大笑,邊喫着糉子邊唱起了歌曲,一起歡慶我們的第一次包糉子的喜悅。

作者簡介

甘卓行,筆名蟲下,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人,系新興縣文學協會監事、新興縣詩聯學會會員、新興縣書法家協會會員,熱愛文學,尤其熱愛詩、詞、歌、賦、楹聯、攝影,作品在“新興文藝”、“新州藝苑“、“”文化三江”、“廣州詩友會雲浮分會”等均有發表。

作者:甘卓行

輯錄:周業鋒

圖源: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