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8省市公布了考试安排和录取工作。这8省市具体包括: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

这8个省市全部采取“3+1+2”的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这3科,使用全国卷,“1”为首选科目,即物理、历史中的1科,“2”为再选科目,即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科中的2科,由各省市组织命题,每科成绩按等级赋分后计入总成绩。高考时间统一安排为3天。

高考改革一直是众人关注的话题,高考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考,其承载的公平性与权威性毋庸置疑,因此,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变动,都牵动着无数考生的心。

纵观高考录取方式的变化,从自主招生的推进到取消;从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转向“综合评价录取”,所谓综合评价录取,就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类似的方案有些已经在部分省市实施等等。可以看到,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一种方式,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用最科学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新高考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一波三折。早在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同年,浙江和上海作为首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分别发布了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方案,正式拉开新高考改革的帷幕。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成为第二批改革试点。迄今为止,新高考试点省市已经进行了三批。

本来第三批计划推行的省市,包括广东、河南、四川、吉林、山西、江西、内蒙古、黑龙江、贵州、西藏等省市宣布推迟一年启动高考改革。从目前公布的省市来看,与原计划相比,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从18个缩减至8个。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在于高考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综合考虑考试选拔的科学性以及执行层面的现实可操作性等。无论是从考生选科还是学校走班排课等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难度。

从教学资源上来说,当前我国除了部分高中,绝大多数高中没有办法支撑这样的走班制教学。打个比方:假设把课程简单地分成两个等级,一个是选考,一个是学考。这6门课中,不论你选什么课,在完成会考/毕业考试之前都是要学的。所以这种教学,其实就是把同一门课程分了两个难度,一部分要学来去参见高考,一个部分是参加毕业考试。简单计算一下,6选3就有20种组合。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现阶段普通高中无疑在客观层面上是很难完成的。

另一方面,新高考改革的方向旨在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增加学生和高校的相互选择权,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但从此前部分试点运行结果来看,不少学生只会去学自己擅长的科目,简单的科目。由此出现了大量考生“弃考物理”,转而选择其他难度较低的科目。长远来看,这样对于人才的均衡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鉴于此,后面试点的省市在科目选择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最开始的“3+3”模式传统的学科统考到“3+1+2”新高考模式在不同省市的逐步推进,保证了考生在奠定或文或理大致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科目选择。过去文理分科的时代,考生要么选择物理、化学、生物,要么选择历史、政治、地理,那么现在则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如物理、历史、地理等。

无论怎样,高考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的是一个个考生的命运,愿所有的改革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公正、合理、权威,惠及最广大的普通人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