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引起社會關注的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案”12月24日終於在福州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進行開庭審理。

據相關媒體報道,在庭審過程中,吳謝宇曾一度痛哭失聲,覺得對不起父母。他說,當時的他太自以爲是了,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如果當時有人給予一些及時的開導,或許就不會這麼做。旁聽人員感慨,家庭教育心理教育太重要了。

在衆人眼中,這個一直是“別人家孩子的”堪稱完美的北大驕子,無論是成績和表現都很優秀,不僅獲得過三好學生稱號,還榮獲獎學金,在同學評價中也沒有差評,親戚們也同樣對他讚不絕口,本該有着無可估量的錦繡前程,如今這樣的局面,想必所有的人對此都是痛心加惋惜的。

我們一面在控訴他的作惡行徑,另一方面,不得不追問,到底是怎樣的成長軌跡,導致他作出這樣令人髮指的行爲?!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到此時,這樣說道:這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擁有高智商,但他的內心是空的。人人養兒盼聰明,其實,聰明的兒女更難養!

“如果之前能有現在這樣的開導,他不會去這麼做”。在庭審中,旁聽者這樣感慨道。

他說,自己從小到大似乎一直是爲成爲父母的驕傲而活的。有一次,他考了年級第二名,父母都特別地高興,“我可以滿足他們的驕傲”。

他很多時候是爲了滿足別人而不是自己,爲了父母高興,很多時候,他都在內心勉強自己,“其實我並不喜歡,但爲了滿足他們的期待,還是去了”。時間長了,內心也許就慢慢看不到自己真實的欲求,但是,這個欲求不會真正消失,只會一直壓抑,壓抑,到終將爆發。

他自稱,爸爸的病逝對他的內心打擊非常大:爸爸就是家。爸爸離開後,媽媽爲了不耽誤他學習,好多事情不跟他說,不讓他操心。

媽媽活在自己的情緒世界裏,沒有關注到吳謝宇的情緒,在吳謝宇沒了爸爸,無處發泄當前情況下,還要承擔媽媽的情緒。這對於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想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旁聽者講述到一個細節:父親去世後,吳謝宇的母親只讓他學習,很多事情都不告訴他。 他很長一段時間感覺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情緒無法釋放,時間長了,內心會慢慢就容易走向極端的偏執。“這東西不是一時一刻,是長期積累起來”。

吳謝宇案在我們痛恨、惋惜、哀嘆的背後,也許更應該想一想,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家庭,究竟該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教育?到底是分數重要,還是心理健康重要?在成長道路上能否真正接納孩子,讓孩子成爲真實的自己,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而不是戴着“面具”的自己。倘若有一天,這個面具一旦被撕掉,露出猙獰的面目,也許,那個時候纔會讓人覺得毛骨悚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