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颇受众人关注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在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这个沉寂了几年的事件,再次回到众人的议论中。

让人愤怒、叹息、心痛,种种情绪的背后,甚至想去一探背后的究竟,除了作为人天性里的好奇之外,我想,还有一层原因,我们关注这些事件,是我们潜意识中害怕自己的教育也会出问题,希望以此来对照自己的亲子教育。

然而,最近的几则新闻,让人仍然觉得毛骨悚然:

12月13日,江苏阜宁,17岁的高三学生杨某,因为不服妈妈管教,与母亲发生争吵,肢体冲突中致母亲死亡。

无独有偶,就在11月12日,南京市17岁高三学生李某,晚上10点下课回家后在写作业时,遭到母亲说教辱骂,和母亲发生口角,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李某用菜刀将母亲杀害。

这几起事件,放在一起,看似毫无关联,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同样的让人心痛、惋惜。

都是如花年纪的青年,为何会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他们在成长路上到底经历了什么?

和吴谢宇类似的,这两起案例中的主人公在外人眼中,均是“成绩优异,性格很好”。两位主人公的妈妈均是陪读妈妈。再有6个来月,这两个高中生本该走上高考考场,10几年的寒窗苦读,未来本该有属于自己的前程,然而,这一切全部戛然而止,一个家庭就这样毁了。

有一个细节,令人读来心痛,江苏阜宁的这个孩子的母亲是全职妈妈,空闲时间帮小区居民做手工活,邻居称“她过得很苦”。这样一个母亲形象,现在想来真是让人心生怜悯之心。含辛茹苦的母亲,倾尽全力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盼着儿子高考之后,能拥有自己光明的前程,然而,等来的却是如此让人难以接受的结局?!

是管教方法不得当的母亲还是良心缺失的孩子?是家庭的错位还是学校教育的偏差?抑或是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为何这些在外人眼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会作出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的过程真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具体的原因也许我们最终都无法完全知晓了。江苏阜宁的案件中,导致这起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孩子“不服管教”。简简单单的4个字,其实背后,细读还是能读出一些意味的。要知道,这是即将踏上高考考场的17岁的男孩。

“管教”这个词,是不是让人读出了权威、压制、居高临下的意味,“你必须得听我的!”,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其说是“管教”,倒不如用“沟通”,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当然这种亲子之间的方式,不是一时一刻形成的,是多年形成的惯性。这种亲子之间的矛盾想必是一直存在的,这个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

很多上一辈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沟通缺乏方法和经验,其实,最关键的是缺乏平等的心态,潜意识中认为孩子“就该听自己的”,不断抹杀孩子自己的想法,当孩子与自己的想法有出入,甚至背道而驰时,会理所当然地理解为“不服管教”,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成长,接触的人事物不断增多,孩子的自我需求会慢慢变得更加强烈,这样就容易导致亲子关系出现恶化,长时间日积月累,在某一个瞬间,内心压抑的情绪被某个事件激化,悲剧就发生了。

我一直认为:关系大于教育。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只有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方能有沟通的基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愿我们能在这些悲剧面前,多些警醒,多些反思,愿所有的亲子关系最终都能成为幸福的源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