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頗受衆人關注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這個沉寂了幾年的事件,再次回到衆人的議論中。

讓人憤怒、嘆息、心痛,種種情緒的背後,甚至想去一探背後的究竟,除了作爲人天性裏的好奇之外,我想,還有一層原因,我們關注這些事件,是我們潛意識中害怕自己的教育也會出問題,希望以此來對照自己的親子教育。

然而,最近的幾則新聞,讓人仍然覺得毛骨悚然:

12月13日,江蘇阜寧,17歲的高三學生楊某,因爲不服媽媽管教,與母親發生爭吵,肢體衝突中致母親死亡。

無獨有偶,就在11月12日,南京市17歲高三學生李某,晚上10點下課回家後在寫作業時,遭到母親說教辱罵,和母親發生口角,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李某用菜刀將母親殺害。

這幾起事件,放在一起,看似毫無關聯,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同樣的讓人心痛、惋惜。

都是如花年紀的青年,爲何會做出如此令人髮指的行爲?他們在成長路上到底經歷了什麼?

和吳謝宇類似的,這兩起案例中的主人公在外人眼中,均是“成績優異,性格很好”。兩位主人公的媽媽均是陪讀媽媽。再有6個來月,這兩個高中生本該走上高考考場,10幾年的寒窗苦讀,未來本該有屬於自己的前程,然而,這一切全部戛然而止,一個家庭就這樣毀了。

有一個細節,令人讀來心痛,江蘇阜寧的這個孩子的母親是全職媽媽,空閒時間幫小區居民做手工活,鄰居稱“她過得很苦”。這樣一個母親形象,現在想來真是讓人心生憐憫之心。含辛茹苦的母親,傾盡全力給孩子提供學習的條件,盼着兒子高考之後,能擁有自己光明的前程,然而,等來的卻是如此讓人難以接受的結局?!

是管教方法不得當的母親還是良心缺失的孩子?是家庭的錯位還是學校教育的偏差?抑或是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

爲何這些在外人眼中都是“品學兼優”的孩子,會作出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俗話說,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教育的過程真可謂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具體的原因也許我們最終都無法完全知曉了。江蘇阜寧的案件中,導致這起悲劇發生的直接原因是孩子“不服管教”。簡簡單單的4個字,其實背後,細讀還是能讀出一些意味的。要知道,這是即將踏上高考考場的17歲的男孩。

“管教”這個詞,是不是讓人讀出了權威、壓制、居高臨下的意味,“你必須得聽我的!”,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與其說是“管教”,倒不如用“溝通”,也許結果會不一樣。

當然這種親子之間的方式,不是一時一刻形成的,是多年形成的慣性。這種親子之間的矛盾想必是一直存在的,這個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

很多上一輩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和溝通缺乏方法和經驗,其實,最關鍵的是缺乏平等的心態,潛意識中認爲孩子“就該聽自己的”,不斷抹殺孩子自己的想法,當孩子與自己的想法有出入,甚至背道而馳時,會理所當然地理解爲“不服管教”,然而,隨着孩子年齡的不斷成長,接觸的人事物不斷增多,孩子的自我需求會慢慢變得更加強烈,這樣就容易導致親子關係出現惡化,長時間日積月累,在某一個瞬間,內心壓抑的情緒被某個事件激化,悲劇就發生了。

我一直認爲:關係大於教育。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基礎,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成爲了順理成章的事。只有走進了孩子的內心,方能有溝通的基礎,有解決問題的方法。

願我們能在這些悲劇面前,多些警醒,多些反思,願所有的親子關係最終都能成爲幸福的源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