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描寫鄭爽塑造女兒的十年計劃後,這可真是一個“不容易”的媽媽。說她“不容易”是因爲她想把女兒打造成她未曾現實的理想,說她“不容易”是因爲她具有表演力卻沒有施展的舞臺,這也源於她父母對她沒進行過“塑造”;說她“不容易”是爲了在女兒身上實現她的夢想,專門嚴格的陪伴;說她“不容易”是因爲在陪伴女兒過程中她要嚴格執行各類標準……

而這,一系列卻像是研發一個機器人女兒。她的指令就是女兒的行動,她的標準就是和女兒爭吵的根源,當然她覺得自己的標準來源於社會對某一角色的最高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讓女兒有“出名”和實現她夢想的現實。

她把女兒發自內心的所有需要都管理起來,比如:女兒練琴的時候,彈錯一處,就會被小棍打手,如果犯困,涼水就迎面噴來。而且劉豔一直推崇的是“打壓式”教育,不管鄭爽學得有多好,她很少去誇讚她。只是默默地說一句,下一次還應該更好。

這樣不留一絲一毫縫隙的教育,是行爲主義的典型方式,至於女兒心理能夠留下什麼,鄭媽媽是從來都感受不到,這也造就了鄭爽一有自己的情緒時,反感時,就不會正常釋放,只能通過發脾氣,是不是也會歇斯底里一下,甚至是狠狠地自責一下來緩衝自己的情緒,這樣方式在心理學的分析來看,都是童年期的創傷痕跡。在這方面,鄭媽媽都會用自豪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教育行動,確實真誠。

在鄭媽媽嚴格要求鄭爽達到訓練目標過程中,如果學不會就用權威和怒氣制服,放在長大了的鄭爽身上,遇到不達到她目標的親密關係中,只有在親密關係中才會這樣,因爲這樣安全,自然也和媽媽的方法是一樣的,用怒氣和任性,不知道用不用摔東西等方式來對待。作爲旁觀者,你會看得清清楚楚。道理是自己的,別人不懂的時候又不想執行時,不是靠時間讓自己弄懂後行動,而是靠嚇唬和要脅來服從,每位有自己心理活動的人,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還來不及在理智上進行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行爲模仿上了。

因此,在鄭媽媽培養下的女兒,確實沒有自己主觀能動性,人生道理被媽媽從小的時候就灌輸定型了,想改變,要經歷痛苦的心路歷程。畢竟鄭爽成長的社會環境與對人自主性的開發,與她媽媽年輕時候不一樣了。鄭媽媽就沒想到社會未來發展需要健康的人,在這方面她可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來時刻提醒自己,只注重了塑造女兒的生存和出名的技能,卻沒有一點社會環境中如何與人溝通、如何成爲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方面的培養。

不過,鄭媽媽的出名理想是實現了,但同時也犧牲了鄭爽童年應有的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