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那一夫

中國與美國,究竟誰在數字技術部署方面更具前瞻性?

對於這個問題,不少人可能會脫口而出:中國。

這麼回答情有可原。因爲強大的後發優勢,互聯網浸入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更深。在中國,一部手機就可以應對涉及衣食住行的大部分場景,遠遠領先於發達國家。

但如果這就是我們得出結論的主要依據,未免唐突。

互聯網今天的繁榮,是技術普及化的結果。但技術普及的背後,是深厚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基礎。

許多人會對阿里巴巴的營業額津津樂道,它遙遙領先於亞馬遜,這被視爲中國互聯網追趕的一個成功案例。

只是當流量紅利見頂,阿里開始轉戰其它領域時,普通人才發現亞馬遜並不只是消費互聯網領域的一介電商,它早早就有一顆服務於當時世界最強大的產業體系的心,並深耕不輟,事實上它早已成爲一家企業服務公司,並將其變成公司新的核心增長動力。

先發國家的積累比我們想象的更深厚,他們的佈局也比我們想象的更長遠。

所以,在疫情加速世界經濟洗牌、大國博弈的大背景下,一場爭奪新時代入場券的“戰爭”號角已然被吹響。隨着各國高科技、高質量發展的競爭機器轟然開動,中國必須迎頭趕上。

2021年1月9日,騰訊研究院召開了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提出“數實共生”的新概念,或許可以被視爲中國頭部企業的誓師會。

“數實共生”,指的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體化發展。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中國傳統產業攜手互聯網轉型的新方向。

數實共生,不僅回應了當流量見頂之後,中國互聯網向何處去的社會關切;更是給十四五規劃提出的中國發展要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作爲“世界工廠”,傳統勞動力要素驅動的效果已經達到極限,以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技術在促進企業轉型、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用戶體驗方面將會成爲新的引擎,而世界工廠的底蘊也將爲數字技術帶來無限的發展空間,兩者結合必將發揮倍增作用,助力中國搶下新時代的入場券。

認清中美數字技術的真實差距

互聯網經濟可以看作是數字經濟的預熱,互聯網大規模運用,沉澱下來的數據爲數字經濟提供了養料。

在互聯網領域,美中被視爲兩強。

這是一張十分具有“欺騙性”的圖,它營造了一種中美兩國正在引領未來的感覺。

當然,它的確肯定了中國的進步。

你看,在互聯網廣泛應用的所有領域,中國都有對應的企業,但行內人士都會告訴你,無論是消費互聯網還是產業互聯網,美國都是全球領先。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有一份報告,中國數字經濟位列全球第二,美國第一。這第一和第二之間,還存在着些距離。

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是4.73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38.3%。在全球70個最大的數字平臺中,美中也是遙遙領先,只不過美國佔比是68%,中國佔比是22%。

順便說一下,互聯網是數字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而在其它一些重要的領域,中美的差異往往只在有大事發生時,纔會被人意識到。

我們知道,芯片是數字時代的糧食。

芯片光刻機,世界上現在能造的國家就三個,荷蘭、日本和中國。阿斯麥最先進的光刻機已採用3納米的先進製程,日本早已放棄了在高端領域的爭奪,而中國完全自主產權的剛剛到22納米,但是高端光刻機最核心的知識產權都在美國企業手中。

再比如在中國進步最快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國的確在某些項目上領先美國,但是整體實力方面,牛津大學一個研究團隊在2018年的一份報告中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國家AI潛力指數”爲17分,而美國的得分是33,中國大約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

事實上,中美之間最重要差異是技術發展理念。

在互聯網落地之初,美國就是兩條腿走路,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並行。

比如,航空與汽車作爲複雜產業鏈的代表性行業,也是美國製造業優勢的最集中體現,居然是這兩個行業率先嚐試利用數字化技術改造產業價值鏈。

2000年,大名鼎鼎的BAE、波音、洛克希德、雷神籌建了Exostar公司,美國的三大汽車廠商也組建了Covisint公司。

雖然中國第一代互聯網人也懷揣着“讓世界沒有難做的生意”的美好願景,但是很快都選擇先轉戰消費互聯網領域,闖出一片天地。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理性的選擇。事實上,中美互聯網的勃興均是由消費互聯網驅動,而中國在應用端的巨大優勢——人口衆多、場景多元、後發優勢——使得中國可以在這塊後來居上。

但是在如何更好與實體經濟融合,尤其是直接介入產業鏈這方面,中國互聯網進展稍顯緩慢。

於是,當波音787夢想型飛機的研製和生產熟練使用Exostar對數百萬個零件的供應鏈進行優化管理時,中國第一個類似的產業互聯網平臺航天雲網纔在2016年剛剛上線。

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不同步,在平時似乎影響不大,但是一旦遭遇大國博弈,或者是產業瓶頸,美國厚積薄發的優勢就很快顯現出來。

最近兩三年,中國主要互聯網企業追趕美國的速度明顯放慢,這正是關鍵原因之一。

中美競爭,被視爲未來十年國際政治經濟的敘事主線,其中又以科技競爭最爲搶眼。

當美國要不惜一切代價鞏固美國在新技術方面的領先之時,中國企業似乎也已經爲這一天準備了很久。

中國人赫然發現,中國的標誌性互聯網企業似乎也不是隻操心購物、金融、遊戲,它們早已經深度介入了世界工廠的肌肉與骨骼,而一些傳統行業企業如中國電網、平安,它們的轉型之華麗也令人驚歎。

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結合的速度、契合的程度,就是能否奪下那張入場券的關鍵。

世界工廠的出路

從2018年開始,中國最着急的兩件事就是產業升級和企業外遷。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GDP年度增速降到6%預告了這一天的臨近,至於大國博弈只不過把這一天提前了。

中國人的危機感、迫切感一度無比強烈。8年前,中國無數重要會議、文件都在強調一個詞“底線思維”;五年前,時任工信部長苗圩苦口婆心警醒國人,中國製造還處於第三梯隊,遠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強;過去五年,高層對數字化的強調越來越重,視之爲產業升級、雙循環成敗甚至國家安全的關鍵。

然而,在舒適區待習慣了,就很難下決心跳出來。而疫情改變了一切。

疫情中,無數此前對數字化遲疑不決的傳統行業、傳統企業被迫加速轉到線上,無論是簡單的數字辦公、數字營銷,還是下決心徹底改造產業鏈,大家都體會到了數字化帶來的效率提升。

這種數字化意識的覺醒是彌足珍貴的。

和早期互聯網經濟更多着力於減少中間環節不同,數字化對生產體系的作用則是體系性的,如果非要打個比方,就好比用電力代替了煤(下圖提供了一些直觀的描述)。

在騰訊、阿里、華爲等大廠的助力下,實體經濟的衆多領域開始加速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創造出了很多新的場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 場景一

2020年騰訊在黑龍江、遼寧、山東等農業大省實驗性部署了iGrow智慧種植方案。這是一套集合了衆多農業專家的經驗,通過大量種植模擬優化的人工智能種植方案。它能通過傳感器監控、控制種植現場的溼度、溫度、土壤養分、光照……決定種植策略。

在遼寧的番茄試點結果顯示,精細化控制能有效降低勞動成本,每畝淨利潤增加數千元。這對於中國農業簡直是天大的福音。衆所周知,中國農業現有生產模式的利潤空間幾乎已經被軋光了。

不過,這樣的農業可能已經不是傳統意義的農業了,其生產流程更接近工業。

· 場景二

中國城市化還有較大的空間,但交通已經變成了一個老大難問題:

每年超過30萬的傷亡,其中人爲導致的佔比約90%;

常發性擁堵,大城市每年因此發生的損失高達上千億;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費用佔GDP比重接近15%,數倍於美國。

用高德、百度等輔助App幫我們優化路線,避開擁堵,繞開施工、交通事故路段還是數字技術的初級應用。“自動駕駛技術”離我們越來越近,例如騰訊聚焦在智慧道路、交通大數據中心、L3和L4級別的自動駕駛等主要場景,爲出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而再深度下去,就是企業的整體物流解決方案,以及綜合交通、天氣、路況等多種信息的優選方案,保證車輛的較高利用率和貨物的無縫週轉。

· 場景三

隨着雲計算時代的來臨,雲逐漸成爲新基礎設施,全產業鏈上“雲”已經成爲一種趨勢。但是,中國中小微企業衆多的現實,對雲服務的易進入、易操作、易使用提出了較高挑戰。

騰訊積極推動雲原生和低代碼開發等技術方法,降低技術和業務的耦合性,讓客戶能避免底層複雜的技術開發,專注於商業本身快速、靈活地部署應用。這就相當於早先操作電腦從Dos系統進入Windows系統。

“粵省事”小程序的貧困認證業務爲例,代碼行數從2000多行降到61行,文件個數從42個縮減爲1個,支付效率至少提升了5倍。

這樣的場景事實上已經遍地開花,交通、醫療、政務、金融、農業、物流、精選農業,甚至是智慧工廠。

透過現象,背後的內核其實依然是連接,不斷豐富、深化的連接。

如果說過去強調技術層面要達成的效果是“萬物互聯”的物理連接,那麼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共生,所要追求的就是人、企業與區域經濟、宏觀經濟趨勢的連接,這是一種複雜的社會連接。

當我們生活的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精密,數字化就是將自身與整體更好連接的工具——更敏銳的洞察市場,更快速的決策,更高效的優化產品,更及時的規避風險。

隨着數字化的推進,這甚至會成爲企業生存的不二法門,世界工廠的擲硬幣難題唯一的解決之道。

未來已來

新的世界的大門已經被推開。

如果說,疫情之前,很多傳統行業、企業轉線上還帶有一絲猶豫,那麼隨着全球數字意識的覺醒,未來已很難再回到前數字化的時代。

疫情不僅讓一年前還略顯茫然的中國製造愈發生機勃勃,它也同時喚醒了美國。

2020年最後一個月,甲骨文、特斯拉、惠普相繼決定離開硅谷,把公司搬到德克薩斯州。

不要覺得,這些大Boss只是貪圖一點稅收減免。在疫情的倒逼之下,這些企業突然發現,不把員工聚在一起原來並不影響工作,甚至不把公司設在硅谷也一樣不妨礙對前沿科技的掌握、與最牛的企業合作。

這是產業互聯網大提速的一個信號。

十多年前,最初接觸智能手機的人一定都記得,一旦使用就會愛上。

數字科技的魅力就在於此,它註定將會沉浸到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字化大普及被提前了。

我們將會很快發現一系列變化在我們身邊上演,重新塑造我們熟悉的一切——

以數據爲核心的新基建,將在國民經濟中擔當關鍵角色;新平臺將會不斷湧現,平臺經濟總量迅速攀升,但平臺本身會甘居幕後;人機協同將刷新組織形態,智能機器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C2B爲代表的供給模式將成爲主流,需求個性化時代快速到來;智慧城市從技術賦能轉向釋放轉型紅利升級,城市發展將從重建設轉向重運營;……

可能很多人暫時還無法在腦海中具體呈現這一系列變化的細節,但是我們可以從既往歷史中發現這種塑造。

信息革命成就了硅谷,成就了舊金山,成就了舊金山大灣區,而成就這一切的就是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

今天,當國人沉浸於中國製造業產值已經超過美國之時,殊不知如果計算上美國服務業中直接服務於製造業的生產型服務業,美國依然是當今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

這些年,美國服務業在GDP中的佔比大約在80%,其中爲製造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佔了一半。也就是說,美國GDP中的60%屬於製造業。

舊金山究竟是憑什麼能夠生長爲高端服務業的一極,可以和紐約一較短長,答案就是借了信息革命的東風。

現在,數字化的大門已在我們面前打開,還需要猶豫嗎?

結語

新冠疫情使全球供應鏈更加依賴數字技術的應用,數字供應鏈的彈性和效率對沖了不確定性給全球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推動形成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雙輪驅動”的全球化新格局,經濟社會不可逆轉地進入到數字時代。

作爲一項通用目的技術,數據技術所帶來的發展機遇百年一遇,科技價值愈加明顯,佔據科技制高點成爲各國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每個國家都在爭取最先進門的入場券——

中國十四五規劃定調經濟發展基調,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歐盟設立 “數字歐洲計劃”(Digital Europe Programme),以確保歐洲擁有應對各種數字挑戰所需的技能和基礎設施。該計劃作爲進一步發展“數字單一市場”戰略(Digital Single Market)的一部分,以提高歐盟面對美國、日本和中國的競爭力。

美國更是擁有雄厚的科技底蘊和遙遙領先的先發優勢,以及被對手激發出來捍衛領先的雄心。

在互聯網被髮明瞭50年後,世界才真正要被重塑。

幸運的是,中國已經趕了上來。

最具標誌性的就是5G,這個據說最早由韓國公司提出的概念設想,不但行業標準大量掌握在中國人手中,而且中國建設速度也最快。

據工信部統計,2020年,中國新增5G基站約58萬個,推動共建共享5G基站33萬個,用戶超過5000萬。5G基站全球佔比達70%。

本月9日,騰訊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2021在北京舉行。騰訊研究院與IDC中國聯合發佈《數實共生——未來經濟2021白皮書》,預告一個新世界即將到來。

未來已來,好戲開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