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道二

中美競爭,讓中國人重新認識了美國。

作爲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優勢不僅體現在科技、金融領域,更有強大的農業做支撐。

它們構成了美國競爭力的兩端,共同撐起大國的體面與民衆的福祉。

這是一組中美超市農產品價格對比表:

草莓,美國每磅1.79美元,中國每斤14元;櫻桃,美國每磅2.99美元,中國每斤42元;精牛肉,美國每磅4.69美元,中國每斤45元;裏脊肉,美國每磅2.99美元,中國每斤32元。……

考慮到兩國的收入差距,美國的農產品堪稱“廉價”。瞭解“廉價”的祕密對中國至關重要。

中國對美國的趕超,絕對不只是製造業的孤軍奮戰,甚至不是科技和金融的逆境突圍。

960萬平方公里、14億人口的大國想邁向進一步強大,必然離不開包括大農業在內的全產業崛起。

去年,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與此同時,在廣大農村,農業還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

這樣的空間正是農業發展的想象力所在,或將成爲未來中美交鋒的最大底牌。

這幾年沸沸揚揚的毛衣戰,讓國人見識到美國強大之外,還產生了一個疑惑——爲什麼在中美貿易協議中的採購細節會出現那麼多農產品?莫非美國是一個農業國?

美國農業的優勢得益於優越的地理環境,世界上確實沒有第二個國家擁有這樣的自然條件:

從東到西2100公里、從北到南2500公里沒有起伏、沃野千里。

2500公里相當於京廣鐵路的總長度。請你們想一下,從北京坐火車去廣州一路需要翻越多少崇山峻嶺?

除了一馬平川,美國東西兩岸沿海。密西西比河與密蘇里河兩條大河先平行後相交、貫穿南北,加上多條支流以對角的方式橫貫東西,美國境內可供航運的河道總長度,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長。

運輸便利與自然資源稟賦完美契合,保障了美國農產品的充足供給。去除通脹因素後,美國農產品的實際價格在1900-2011年這111年裏,平均每年下降1%。

有了這樣的背景,美國家庭的恩格爾係數(食品開支佔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過去100年穩定下降。這才奠定了大國底氣。

儘管美國天資卓越,世界糧食產量最大的國家卻是中國。

只要將中美地形簡單對比,就能發現中國農業克服了地理和歷史遺留問題的艱難險阻,解決了14億人喫飯,這是多麼艱難的使命。

如此七山兩水一分田,只能盡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科技滲透率。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發明了都江堰這樣的水利系統,坎兒井這樣的灌溉系統,梯田這樣的地形改造途徑,無一不透露着中國智慧。

於是中美兩國農業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徑:美國利用地利,通過規模化、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效率。中國依靠人力,結合種植模式與技術創新,把有限的土地資源用到極致。

中國改變了農業,農業也改變了中國。在中國千年歷史長河中,農業溶解於文化習俗,浸潤國人的集體無意識。

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開始,這場世界規模最大的人類遷徙,提醒人們世界工廠背後的鄉土中國底色。

“三農”同樣推動了中國當代史。共產黨最初的勝利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勝利,改革開放的探索也是最先從農村而非城市開始。

改革開放之初,農業還是創業熱土,誕生了新希望、通威等一批企業。但隨後,農業的光環日益黯淡。

開頭美國農產品價格大大低於中國只是表徵。背後是農村基建落後、農村人才流失、賣難買貴、農產品附加值低、生產端分散、需求端不確定性等一系列問題。

事實上,全球化使中國擁有了規模龐大而且技術含量頗高的製造業,成爲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而且以中國當前的重視程度,科技、金融等領域追上美國只是時間問題。

但美國經驗告訴中國,真正的大國不僅在於科技與金融的強大,同樣需要農業的先進。

於宏大敘事,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隨着“第二個百年”新徵程臨近,“三農”發展愈發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

當下內循環呼之欲出,糧食安全與擴大市場的使命,也寄望有更現代的農業。中國農業的數字科技含量較其他行業而言還處於初級階段,有極大的增長空間。

於細微個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必然會對一日三餐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中國的人均水果生鮮、肉禽蛋類的消費量,較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

這是一片充滿機會的星辰大海,也是一片必須征服的星辰大海,然後把它耕耘成希望的田野。

冗長的農業產業鏈條,貫穿了中國農業文明史,也隱喻了當下的中國農業產業結構。

希冀破題,勢必要從鏈條各個環節入手。

第一步,摸準關鍵詞——小農經濟。

不僅中國,整個東亞、東南亞都是小農經濟,與北美大規模農場、歐洲小而美的農莊,並稱爲全球三大農業模式。

小農經濟的問題是低小散,這個工業術語亦是小農的寫照。生產高度分散,不利於提高效率,也不利於降低成本,同時讓農戶無力抵禦市場風險。

更深層的影響在於供給端分散傳導到需求端,會限制了市場需求,進而阻礙大市場的形成,制約農業發展的潛力。

慶幸的是,互聯網的出現,以其連接屬性讓規模優勢成爲可能。

比如拼多多通過“拼”模式,將時間、空間上極度分散的農產品交易,短期內匯聚成海量同質化需求。從而突破農產品成熟週期短暫的時間限制,以及地理銷售半徑有限的空間限制,大幅拓展農產品消費的市場縱深。

有了“拼農貨”體系支撐,各自分散的農產區和消費羣體在“雲端”對接,一舉突破傳統農產品體系需求側和供給側小規模、小市場的限制。“小農戶”從此也能對接“大市場”。

2019年,拼多多平臺農(副)產品年活躍買家數達2.4億,較上年同比增長174%。產品成交額達1364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09%。

互聯網還有一個優勢,打破困擾農產品交易環節已久的信息不對稱的積弊。

基於分佈式AI技術,拼多多深入挖掘消費者需求,讓農產品“主動”找到目標消費者。“貨找人”的反作用,成功帶動2.4億消費者由即時性農產品消費轉變爲半計劃性消費,豐富了農產品的消費場景。

第二步,解決大問題——技術落後。

當前各行各業都在聚焦轉型升級,製造業自不用說,連相後發的服務業都在奮力探索從生活型服務業轉向更高端的生產型服務業。唯獨農業徘徊許久、踟躕不前。

過去小農經濟,憑着中國農民的勤勞,勉強能維持優勢。但現代農業想更上一層樓,不能沒有黑科技幫忙。

2019年,拼多多給“多多農園”配備獨立的科研團隊,以“互聯網+農業科技”武裝每個“多多農園”項目。

在怒江,聯合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工作站,引入適應高山峽谷特性的晚熟沃柑和特色香櫞配套種植,並首次將滴灌及監測設施等智慧農業技術引入該地區。

在保山,聯合雲南熱經所,篩選最適合該緯度和海拔的高品質咖啡,並通過複合生態套種的方式,引導農戶進行大規模替換種植,推動當地咖啡產業實現標準化、品質化作業。

除了持續深化與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校的合作,拼多多還加大力度引入先進的生產資料供應商,爲平臺農業生產者提供最具競爭力的農資生產工具。

截至2019年底,超過160萬農業生產者通過拼多多購買了農資農具。

其中以多功能防滲膜、電動噴霧器、智能趕豬棒等爲代表的農資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速超781%,交易額同比增速超1145%。以有機肥、環保肥爲代表的新型複合肥的成交量同比增長超1397%。

第三步,以更高的格局,進行全鏈條考量。

農業鏈條繁冗的中間環節讓成本居高不下,且損耗極大。

之前有一種說法,中國農產品在貯藏環節損耗1/3,運輸環節損耗1/3,最終到達消費者手裏的只剩1/3。但在美國,中間環節的損耗率可以壓縮到誇張的5%。

拼多多創立之初,便提出“平臺+新農人+農戶”的上行理念,將傳統農產品流通6-8個環節精簡爲2-3個,一舉實現大幅降本增效。

同時,通過“分佈式AI+商品流”的技術與商業模式,得以充分整合市場供需,讓農戶有產就有銷。

在拼多多“新物流”的藍圖上,通過對農產品物流與普通包裹進行有效區分,重新規劃、整合農產品上行的物流資源與節點,進一步解決分散、低效的積弊。

農產品上行絕不僅是一個促進農產品流通便利化的簡單路徑,而是一場重配農業生產要素的革命。

創新農產品“超短鏈”讓中國農業突破土地分散化制約,形成了全新的生產要素和價值分配機制。這也是小農社會背景下實現國家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

不忘初心,方能始終。再偉大的時代進程,也不能忘卻爲什麼而出發。

回到農業的語境中,就是最初一公里,也就是農民。縱然對農業鏈條的改造需要從全流程加以把握。但關鍵的關鍵,恰恰在那最初一公里。

中國農業曾經的長期躑躅,不僅導致了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交易模式等的落後,同樣造成了農民心態與形象的固化,暮氣沉沉。

一說起農民,你能想到的形象是什麼,面朝黃土背朝天?偉大的中國夢一個都不能少,如何讓農民也趕上時代的車輪,同頻共振、轟隆向前。

新時代有新使命,也呼喚嶄新的時代面貌,於是“新農人”出現了。

1998年,吳阿東已經闖蕩過中關村。2002年,他加入臺企微星科技,一路升任到副總。2018年,功成名就之後的吳阿東轉戰拼多多做起"新農人"。他要把穗康玉米賣給拼多多7億多用戶中每一個願意嘗試的人,建立自己的農產品品牌。

無獨有偶,名校畢業、揣着澳洲綠卡的90後新疆姑娘趙閆,如今卻甘願穿上防風沙的勞動服和便於工作的馬尾辮。作爲拼多多頭部店鋪的年輕主理人,她想讓新疆味道走向全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最初一公里的鄉土,拼多多的新農人已有10萬之衆,而且未來會越來越多。

他們有的年輕、有的時尚、有海歸、有學霸……你是不是納悶,農業這個曾經被創業者忽視的領域,怎麼突然間點燃了這麼多年輕人的創業熱情?

“新農人”的夢想簡單又赤誠,他們中間很多人都想讓自己的農產品成爲全國知名品牌。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孵化農產品品牌實在太難了,絕大多數優質農產品很難被大衆發現並享用。

彼時各大互聯網企業都強調過做好服務消費者的"最後一公里",卻鮮有關注改造"最初一公里",還是因爲太難了。

現在拼多多獨創"拼購+產地直髮"爲核心的商業模式,爲解決農產品品牌化問題打開了大門。

穗康玉米此前幾乎沒有知名度,吳阿東通過拼多多,短短一年多的迅猛發展重煥新生。

去年疫情對農產品銷售的打擊是毀滅性的。趙閆聯合拼多多,通過"市縣長直播助農"活動,幫助當地農戶解決了特殊時期100多噸滯銷紅棗、核桃的銷售問題。

以人爲本的理念,任何行業都適用,同樣適用於農業和最初一公里。

不僅吸引外面的人願意成爲“新農人”,還要在農村內部培養“新農人”的生力軍。最早認識到人才是關鍵的拼多多,形成了完備的“新農人培育計劃”。

“多多大學”是拼多多旗下核心官方培訓平臺,致力於設計高度匹配的內容培訓體系,幫助商家成長。拼多多平臺上很多活躍商家,都是通過多多大學與高校合作而接受學習培訓的。

截至目前,“多多大學”的線下課程已覆蓋21個省份,培育本地學員6700多名,直接引導店鋪超過3900家。在此基礎上,平臺通過線上進行大規模的推動,累計觸達了超過60萬的農業經營者。

此外,以賽代練的形式有利於打通整個產學研用閉環。拼多多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舉辦了國內首屆"人工智能VS頂尖農人"的數字農業種植競賽。這種賽事與科研結合的形式,讓更多新農人接觸到現代技術的魅力。

現代農業的升級,農業產業鏈的重塑,讓農業重新成爲創業熱土。“新農人”在最初一公里貢獻的汗水與智慧,進一步重塑農業的面貌。市場的擴大與機會的增多,又將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

這樣一個大農業的良性循環,讓希望在其中自由流動。

最初那片充滿未知的星辰大海,終究被耕耘成一片廣袤的希望田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