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讀《史記》,覺得項羽就是打仗厲害,其他方面一點也不聰明,竟然會被劉邦這樣的人打敗;後來再讀《史記》,慢慢發現,不僅僅項羽很厲害,劉邦也很厲害,他們的很多思路竟然都是不謀而合的。

比如說稱帝這個事兒,如果我們覺得他是因爲稀罕當王,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史記》的字裏行間在告訴我們,項羽如果不是逆天改命,他連個主帥都不是,當霸王更是想都不要去想。

一、逆天改命的項羽

與劉邦相比,項羽的開局要厲害得多,不但有個貴族後裔的身份,還有衆多項氏子弟隊友,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個超級厲害的叔叔項梁。項梁混跡江東多年,收攬了一大批賢士大夫、當地豪俠在其門下,以至,當項梁、項羽起兵之初,他們就練出了一支由八千人組成的精兵,這是當時其他起義軍所不具備的,所以,他們很快便憑藉這個優勢嶄露頭角,而且依靠扶持楚懷王,成爲了楚國的頭號“玩家”。

然而,不幸的是,項梁戰敗身亡,而楚懷王這時也直接站出來拿走了項羽的兵權,出兵救趙之時,項羽只是作爲宋義的副手出征的,毫無疑問,此時的項氏已經大權旁落了,正在爲他人做嫁衣。如果項羽不能逆天改命的話,那他也只能成爲歷史上一個籍籍無名的將而已。

不過,項羽終歸是項羽,此時的他做了絕大部分人看似都不敢想的事兒。

他不但直接在軍中斬殺了統帥宋義,並依靠項氏的威望迅速整合隊伍,隨後,更是以少勝多在鉅鹿大破秦軍主軍,拿下秦軍統帥王離,直接讓那些作壁上觀的諸侯們看傻了眼。《史記》中形容他們進項羽大帳都是爬着進去的,這當然是有誇張成份,但項羽無疑已經達到了其人生的第一個巔峯,他這個聯軍統帥絕對是靠硬實力拿下的。

二、稱王不稱帝

當上聯軍統帥的項羽,很快便帶着人馬突破了函谷關,一路殺到咸陽附近,在鴻門接待了先其入關的劉邦。很多人從後來的歷史發展硬推,說項羽應該直接殺了劉邦的,但是他們卻都忽略了當時項羽的身份——聯軍統帥,名義上統帥諸侯聯軍,實際上卻仍要在意衆位諸侯代表的看法。

他和劉邦同爲楚懷王的代表,這個時候是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他們不能內訌。所以,項羽給楚懷王發了一條信息,問他這個事兒該咋辦。楚懷王給項羽的回信兒是兩個字——“如約”。什麼“約”呢?就是在劉邦、宋義、項羽等等這些楚國將領在出徵前,楚懷王跟他們的一個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按照當時的情況,先入關的是劉邦,自然關中王就是他的了。

這下項羽可就有氣了,秦軍主力是他滅的,漂亮仗是他打的,結果楚懷王卻一點表示都沒有了,反而冷冰冰地就甩過來兩個字——如約。項羽心想,等着楚懷王分封這條路是走不通了,只能另闢蹊徑了,於是項羽想到了“自王”,可是爲了掩人耳目,閉人口舌,還是需要動點手腳。因此就有了項羽的那次著名的分封。

項羽先是利用自己聯軍統帥的名義,號召各諸侯代表“尊懷王爲義帝”,意思是說義帝現在的身份已經凌駕於諸王之上了,緊接着,項羽又“代表”義帝分封了一些有功之人,這其中既有原來的諸侯王,也有隨項羽出征的一些各諸侯統帥。項羽在這中間也耍起了小手段,他利用分封把原來的諸侯國,如齊、楚、燕、趙、魏、韓,都變相分裂了,新分封的諸侯王佔的地盤就是原本屬於他們的。

當然,項羽也沒有忘了爲自己爭取利益,身爲西楚霸王的他,不但佔了楚國最核心的幾個郡,還把魏國西遷,從而將原先魏國的地盤劃給了自己,轉瞬之間,他就從一個沒有封地的上將軍變成了擁有九郡的最強大的諸侯國。

三、如果項羽稱帝會怎麼樣?

項羽當時的身份是楚國上將軍,他如果越過楚懷王,直接自稱爲王已經算是背叛了;如果項羽斗膽稱帝的話,那就無異於與所有諸侯爲敵了。帝者,天帝也,是統治萬民的象徵,然而當時的項羽甚至還沒有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封地。

項羽如果稱帝,首先是要將諸侯們驅逐出關中,並直接將劉邦的勢力打垮,並進入漢中消滅掉劉邦的殘餘勢力,與此同時,派得力將領駐守要塞,以防諸侯聯軍的襲擊,進而鞏固關中局勢。待到時機成熟後,重走秦滅六國之路,實現再一次的統一。

這個進程從後來者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條不錯的道路,劉邦的打法實際上也是差不多的。然而,很可惜,項羽不是劉邦,這條路劉邦可以走,但項羽卻萬萬不行。

雖然項羽與劉邦同爲楚人,但劉邦和他的團隊是由中下層羣衆組建起來的,而項羽的團隊卻是以楚國舊貴族勢力爲基礎的。

貴族勢力原本是戰國時代各國家的特殊階層,他們享受至高的權利和地位,但當秦滅六國之際,這一切便都煙消雲散了,六國貴族們都成爲了大秦帝國治下的子民,過着與其他百姓相去不遠的生活。這份落差,使得他們從內心深處恨怨秦國這個國家,包括秦朝統治者,也包括秦人,這也是章邯投降後,他的秦軍會遭受項羽所率領的楚軍欺壓的根本原因,這在後來也造成了那場三月不息的咸陽大火。這些都是項羽即使想控制也控制不了的“滔天怒火”。

然而,這一點對劉邦來說卻是可控的。對於各國子民來說,他們更在意的是統治者的統治方式,而不是秦與楚的區別,如果秦人的統治更加友好的話,六國子民也一樣會臣服的。所以,對於劉邦來說,他需要控制的不是團隊對秦人的怒火,而是貪婪本性。考慮到劉邦團隊的出身,這對於劉邦來說難度可就小得多了,所以,他才能更容易地推行“約法三章”來安撫秦人。

項羽與劉邦兩個團隊對秦人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就決定了他們未來的立足點了。劉邦是從內心期待擁有關中這塊封地的,而項羽則更應該回到楚國去把持大局。當然,項羽也想到了劉邦所想,所以他只是將劉邦已經佔領的漢中封給了他,順便送了他兩個地廣人稀的郡——巴、蜀,關中則留給他更爲信任的三個秦國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

鮮花說

關於項羽的失敗,我們可以說他“義帝殺早了”,也可以說他在齊國的“戰爭耗時太久”,還可以強調他“後勤保障、可持續性不強”等等,但卻絕不能將責任歸咎於這次分封。

覆盤這次分封,項羽幾乎做了所有最正確的選擇,他攫取了最大塊封地的同時,引發了其他諸侯國的內亂,爲自己營造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拓展實力,他還利用這個機會削弱了劉邦的兵力,如果不開天眼的話,項羽所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如此了。

至於說稱帝,項羽又怎會不想呢?他如果不知道帝位的尊貴,又怎會尊楚懷王爲義帝呢?又怎會想盡辦法除掉義帝呢?只不過時機不成熟,項羽還不能那麼做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