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爲什麼要造字?

遠古時候,中國還沒有文字的出現。人們只能通過伏義發明的結繩記事,即用繩子打結的方式來記錄一些簡單的事情,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爲記事。但隨着歷史、文明的發展,事情變得更加繁雜,名物也越來越多,用結繩和刻木的方法,已遠不能適應歷史、文明發展的需要,必須用一種更加便捷、可靠的方式來記錄簡單或者複雜的事情。

這時候,倉頡出現了,併發明瞭文字,徹底告別了結繩記事和刻木記事的傳統簡陋的記事方式。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陝西省白水縣楊武村鳥羽山人。相傳,倉頡有四目雙瞳,天生非常聰明。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明一統志·人物上古》亦記載,倉頡爲“軒轅黃帝之史官也”。黃帝統一部落後,專門委任倉頡負責管理部落的內務,其職責是專門記錄牲口的數量、糧食的多少和其他事情的情況。

開始時,倉頡仍然沿用傳統繫繩結的辦法記錄這些變化,一個繩結代表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或變化,但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牲口和糧食的數量增加了很多,並且其他事情也發生了變化,即使繩子上打滿了結,就連倉頡也無法分清每一個繩結代表什麼意思。於是倉頡又用不同顏色的貝殼代替繩結,這樣就避免了大面積的混淆。用貝殼記事,倉頡將各項事務記錄得很清楚,深受黃帝的讚賞,於是黃帝讓他掌管記錄。後來隨着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記錄的事情變得更加繁雜了,貝殼記事也開始無法清楚地記錄各項事情了,倉頡急需一種新的記錄方法來滿足這種生產力增長的需求。

有一次,倉頡所在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通過戰爭後進行談判。黃帝讓倉頡整理出近幾年來炎帝部落殺死黃帝部落民衆的數量和證據。但當倉頡跑到庫房中將記錄這類事情的繩結和貝殼拿出來看時,由於時間已經過去很久,很多繩結和貝殼所記錄的事情倉顏都已經忘記了,結果,在和炎帝部落的談判中,黃帝部落由於缺乏有力證據,結果喫了大虧,無奈之下,只得宣佈臨時退兵。

黃帝很不高興,惱怒地質問倉頡:“你爲什麼在關鍵時把記事繩和貝殼弄沒了?”

倉頡無言以對,但他內心一直很內疚。於是,倉頡決心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改變這種狀況,他不能允許自己再犯這種錯誤。

倉頡想,以前用貝殼記事的辦法雖然很好,只是貝殼種類實際並沒有那麼多,根本無法滿足記錄的需求,但如果能創造出一些簡單易記的特定符號來記錄重要事情,並表達內心想法,那麼記錄豈不就變得很輕鬆了嗎?問題是,又用什麼簡單易記的特定符號來記錄重要事情,並表達內心想法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