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在冬天的餐桌上,一碗熱乎乎的湯不僅暖胃還被認爲是滋補的最佳選擇。而且喫飯的中途不時進點湯水有助於食物的溶解和攪拌,從而有益於胃腸的消化和吸收。

但,喝湯可是有學問的。

看似都是簡單的鍋里加點菜加點水,燉熟了喝下去的常規操作,不同的煲湯方式和不同的喝湯方式對你的滋補效果大不相同。

健康和味美的取捨

許多人講究老火靚湯,意思是用文火且燉了較長時間的那種。其實,老火靚湯主要是靚在“味道”上,味道好歸好,但營養價值也打了折扣,並且還可能引發一些健康問題。

一般來說,長時間煲煮食材裏的溶解出來的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會被破壞,肉類等高蛋白食物中的嘌呤物質會隨着時間逐漸溶解在湯中,而攝入高嘌呤會導致尿酸增高,繼而容易引發痛風。

有多人有喝濃湯的習慣,豬蹄湯、骨頭湯等熬得越濃越白就覺得這碗湯越滋補,其實並不是。要煮出白色的濃湯,關鍵在油。油在煮沸的湯水中不斷被打散,變爲懸浮的、肉眼不可見的脂肪微滴,也就是實現了“乳化”,因此湯色越白、越濃稠,脂肪含量也就越高。

圖片來源:攝圖網

目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食用油的攝入量是每天每人20~30克,但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人均攝入量爲42克。過多的脂肪和動物油脂攝入會增加肥胖,還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發病風險。所以,這類湯要少喝,尤其對於三高人羣來說。

湯要美味,除了油,鹽的功勞有不小,如果追求每一口湯都要“夠味兒”,一碗湯下肚,就會給身體帶來過多的鹽分。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範志紅表示:如果在菜餚之外,每餐喝一碗湯,按照含鹽量0.5%~1.0%,一小碗湯按照200毫升計算,每日喝兩碗湯,就等於多攝入食鹽2~4克,如果在外就餐,湯中的鹽含量會更高。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成人食鹽每日小於5克的推薦量,每日兩碗湯,食鹽含量就很容易超標了。

總的來說,在健康問題上,文火熬煮,多油多鹽的“美味”被大打折扣。

美味的湯健康的渣

關於喝湯,民間很多人認爲 “多喝點湯,營養都在湯裏呢!”、“不會喫的只喫肉,會喫的多喝湯”,“把這碗湯喝了,裏面的“渣”喫不喫都無所謂“。然而,從營養的角度看,“湯渣“的營養價值要比湯水高得多!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以雞湯爲例,經過長時間燉煮的湯中的確有不少可溶性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氨基酸、B族維生素等,對於消化能力較弱、食慾低下或肝腎功能較弱的人羣來說,不失爲一種補充營養的輔助手段。

湯的主要成分是水,裏面只含有少量的氨基酸、核苷酸以及食鹽等調味料,營養成分只佔5%左右,95%以上的營養成分依然在壓鍋底的肉等湯渣裏面,包括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因此僅僅靠喝湯是很難滿足正常人的營養需求的。

對於消化功能正常的人來說,完全可以通過喫肉而不是喝肉湯來補充營養。如果單純爲了追求營養價值,那麼“只喝湯、不喫肉”可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啊。

湯雖好,但不適用於每個人

前面有提到,湯熬煮的越久,湯水中的嘌呤含量越高,尤其是雞湯海鮮湯等富含鮮味物質核苷酸,不建議高尿酸血癥的患者食用。而湯熬得發白,脂肪含量很高,需要謹慎食用,尤其對於高血脂、偏重和肥胖人羣建議少食或不食。

雖說飯前喝湯,勝過良方。飯前喝湯的確能潤滑胃腸道,促進食物消失。但胃酸過度分泌的患者記得少喝一些,因爲多喝可能會加重胃酸的產生,從而引起胃痛等症狀出現,所以建議飯前少喝或不喝。

圖片來源:攝圖網

喝湯的正確姿勢你都掌握了嗎?在美味和健康間找到平衡才能喝對湯,才能滋補身體。

責任編輯:婦科腫瘤互助圈

圖片來源:攝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