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30秒快讀

1、在西藏,很多藏民搬進了嶄新的搬遷小區,但是低溫、低壓等原因,家裏的水龍頭成了擺設。

2、高原缺水,這是個世界性難題。上海市勞模吳文巍帶領工作室,花了兩年的時間,終於試點成功。《IT時報》記者跟隨吳文巍赴藏,親眼見證了藏民在家裏一打開水龍頭就有水的一幕。

西藏,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這裏是千山之巔,也是萬水之源。

然而,就在這水資源極其豐富的地區,當長達六個月的嚴寒來臨時,一些地方因爲低壓、凍土、大風等自然原因,居民無水可用。

上海市勞模吳文巍是上海電信客戶服務專家,兩年前,他從一位上海援藏幹部口中得知此情況,便想着如何解決當地居民的冬季用水難題。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吳文巍帶領工作室進行樣機研發和多次模擬實驗,並制定了細緻的解決方案。

半年多來,在平均海拔高達5000米的“智慧雲供水”試點縣,施工工地熱火朝天, 2020年底,智慧雲供水項目室外基建如期完成。

1月4日,2021年第一個工作日,《IT時報》記者跟隨吳文巍赴藏,來到試點縣進行樣板房聯網調試,調試成功就意味着關鍵節點取得勝利,青藏高原冬季凍水將成爲歷史,爲當地易地搬遷小區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發揮重要作用。

01

“生命之源”流向這裏

沿着318國道驅車300公里、翻越兩座5000米以上的高山,1月5日,記者和吳文巍從日喀則市直奔試點縣,高山、草甸、懸崖連綿不斷延伸至遠方,遠方依稀可見巍峨的雪山。

因爲下雪封路,整整耗時一天才到達試點縣,山被冰雪覆蓋,風肆虐地吹着,還有凝固成冰的河以及緩慢行駛的車輛。

藏族孩子的心願

開進縣城沒多久,一片嶄新的藏式小區出現在眼前,四層樓居民樓,白牆白頂和紅棕色壁花窗,甲諧、扎西、得勒、康莊,小區名字寓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是試點縣的四個易地扶貧搬遷小區,也是智慧雲供水項目的試點小區,1000餘戶藏民正陸續搬遷至此。100平方米左右的居室,藏式傢俱、冰箱、煤氣竈、電視機等一應俱全,可以“拎包入住”,美中不足的是用水問題。

攝影:潘少穎

這裏,每戶藏民家中至少備有七八個水桶,到集中供水點去挑水,小區裏的公共廁所也需要清潔人員提水清掃。爲了防止凍住,集中供水點的龍頭不能關閉。

扎西是當地一位讀高一的藏族學生,父母是農民。和家人搬至這裏後,在冬季的每個早晨,他都要和哥哥拎着六七個水桶去離家一公里外的集中供水點打水。“家裏有六口人,我和哥哥每天早上要跑兩次,纔夠全家人一天使用。兩年前,哥哥考進上海交大,挑水的任務就落在我一個人身上了。”操着並不熟練的漢語,扎西告訴《IT時報》記者。這個淳樸的藏族孩子有一個心願:希望打開水龍頭就有水,以後自己考上大學離開家,爸爸媽媽就不用挑水了。

放寒假的扎西最喜歡往家附近的智慧雲供水工地上跑,大家親切地叫他“小扎西”,他知道這裏承載着自己以及鄉親們的希望。

幾百個問題擺在眼前

現場指揮部是一個簡易綠色帳篷,掛着“供水改造提升項目指揮部”的牌匾,看似不起眼,但他們要解決的高原冬季用水問題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攝影:潘少穎

此前,爲了解決凍水問題,當地在水管外面纏繞電熱帶,但是成本太高,一棟4層樓一個冬天就要用去3萬多元電費。

吳文巍的解決方案中有“四大關鍵先生”:電信雲、新材料、物聯網和自動化。傳感器收集現場環境參數,包括凍土、低壓、嚴寒等,一旦溫度特別低造成凍管,就會觸發閾值,電信物聯網卡將信息傳送到天翼雲,天翼雲上部署了由吳文巍工作室自主研發的算法,可以每時每刻自動生成最科學的動態調水指令;每條水管上安裝了自主研發的自動化裝置,一條條水管接收來自“大腦”的指令,根據指令把水調配給需要的住戶,讓水聽指揮;新材料則是“保護傘”,遇到停電、信號不好等意外情況,新材料可以對水管起到保溫等作用,爲修復爭取時間。吳文巍說,這四者聯動,可以保障從源頭到用戶側每一道“關卡”。

帳篷內堆滿了各種施工材料,腳下是泥土砂礫,外面颳起大風,帳篷內也會塵土飛揚,唯一的一張桌子經常蒙着灰。

2020年5月,吳文巍曾赴藏進行實地實驗,至此,這裏成了吳文巍最牽掛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指揮部。”一下車,不顧高反帶來的心慌氣短,吳文巍急匆匆走進指揮部,他的臉上洋溢着老友重逢的喜悅。

看着大家被高原紅佔滿的臉、乾裂的嘴脣以及基本填平的基建現場,他感慨地說:“泥石流、地震、沙塵暴時不時來侵襲,幾百個問題擺在眼前。”

環境關、信號關、施工關是三大難關。以信號關爲例,智慧雲供水項目需要傳感器收集現場參數,通過電信物聯網卡將信息傳送到天翼雲,才能每時每刻計算並生成科學的動態調水指令。其中,信號起到關鍵作用,但2020年8月測試信號時,大家發現這裏信號較弱,數據無法傳送。在上海電信、日喀則電信的配合下,兩個月後,信號終於達到要求。

施工現場的意外更是層出不窮,衛晨是現場監理,2020年9月初就來到這裏,這個上海小夥臉頰上已經映上了明顯的高原紅。最危險的一次,他正站在窨井蓋上,突然井蓋脫落,他隨着石塊、泥土一起掉進井裏,幸好當過消防員的他身手敏捷,及時抓住了井裏的欄杆,只受了些皮外傷。爲了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大家把所有的窨井蓋都進行了加固。

5000公里之外的上海,每個夜晚,吳文巍不僅要遠程協助解決現場問題,還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技術研究,比如模擬極端環境下,讓設備進行高強度工作,不斷髮射信號、接收數據。經過三個月多的測試,設備終於能穩定承擔整個冬季工作了。

從“微創手術”到“神經手術”

記者隨吳文巍到達試點縣時,當地藏族施工人員已回家過藏曆新年,工地上只剩下四五個施工人員。不過,由於去年5月赴藏時,吳文巍對每一種戶型都做好了“微創手術”方案,因此,水管入戶施工有條不紊在進行。

《IT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在並不寬敞的衛生間,兩位施工人員互相配合,嚴格計算水管傾斜的角度,只有這樣,當系統檢測到溫度低於零度,上海電信天翼雲平臺發出全網調水的指令時,水才能按“就近最快”的原則,調撥到需求方。

圖左二爲吳文巍 攝影:潘少穎

4戶樣板房的水管接入完成後,一場“外科神經手術”開始了。

1月7日下午,由吳文巍勞模創新工作室自主研發的智能自控防凍系統被放入樣板房所在的單元樓門口窨井內,這個一平方米不到的黑箱子是通過在冰櫃中用泵抽氣來模擬高原低溫低壓環境研發出來的,每戶人家的用水數據通過系統上傳到“智慧雲供水指揮平臺”。

單元樓門口是一片工地,兩位身着單衣的施工人員在井下作業。井內溫度大概有10度,比外面暖和一點,但非常昏暗,他們只能用手機照明。

當兩位施工人員從井內出來時,已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他們在井下待了兩個多小時,吳文巍也在井邊待了兩個多小時,他喫力地起身,活動着冰冷而發麻的手腳。

天色越來越暗,但施工沒有結束,還要安裝智能水錶、室分系統等,“神經”連到每一家纔算形成閉環。喫完晚飯,吳文巍和施工人員又回到現場。

零下二十度、沒有暖氣的夜晚寒意難擋,因爲太冷,子夜一點左右,吳文巍去旅舍拿了一件外套後,又趕回施工現場。

打開龍頭就有水

這是吳文巍期待而緊張的時刻。

大半夜沒睡,第二天上午,吳文巍又出現在施工現場指導最後的收尾工作,4家樣板房具備了測試條件。

吳文巍在現場測試 攝影:潘少穎

臨近中午,樣板房“智慧雲供水”設備通電,吳文巍在手機和電腦上分別打開“智慧雲供水指揮平臺”,幾分鐘之後,記者看到第一組數據出現在吳文巍的電腦屏幕上,包括設備狀況、水流和數量等,大家一陣欣喜。但不一會兒,大家就發現水溫數據沒有顯示。

問題出在哪兒?吳文巍的臉色漸漸凝固,在腦子裏迅速尋找原因,可能是逆變器出現問題,以至於傳感器沒有感應到溫度。

吳文巍立即通知施工人員進行檢查,重新連接後,水溫數據終於顯示。當上海也傳來“收到數據”的消息後,吳文巍露出了這幾天來最燦爛的笑容。

按照樣板房模式,春節前小區內每戶人家都能安裝好智慧用水設備,藏民打開水龍頭,水就汩汩而來。

02

硬核考驗 說來就來

爲了測試那一刻,吳文巍帶領團隊已經準備了兩年,選在當地最寒冷的時候赴藏,就是在當地氣候條件最惡劣的時候考驗設備的工作情況,讓設備更“硬核”。

實際上,經受考驗的不僅是設備,還有吳文巍和他的團隊。

緩解高反是去施工現場

1月3日晚上,吳文巍出現在浦東國際機場,一個雙肩揹包就是他的行李,此外還有整整一箱配件,這是施工現場急需的,當天下午剛快遞到吳文巍手中,由於施工現場收不到快遞,只能吳文巍自己“人肉”帶過去。

這是半年之後吳文巍再次赴藏,上一次,他來西藏是進行實地實驗,在珠峯大本營,晴天、大風、下雪,溫度一會零下十幾度,一會又零度以上,在這樣的變幻莫測中,他們忍着不適完成了各種條件下的實驗。

攝影:潘少穎

“上次高反很厲害,這次一定得慢點。”但即使吳文巍放慢腳步,他還是會頭疼、眼冒金星、喫不下飯。

棒棒糖、製氧機、工作是吳文巍的三大法寶,高反來襲時,吳文巍把棒棒糖塞進嘴裏,補充能量;晚上因缺氧頭疼睡不着覺,施工人員幫吳文巍弄來一臺製氧機,才讓他勉強入睡。

不過,最好的緩解方法還是跟吳文巍說一句“我們去現場吧”,不管吳文巍如何不舒服,他都立即說“好,走吧”,出現在施工現場的吳文巍,旁人根本看不出有任何不適。

318國道遭遇下雪封路

1月5日,到達日喀則的第二天,早上9點多,天剛矇矇亮,記者就和吳文巍出發前往試點縣,按照計劃中午時分能到。

行進了三分之二路程後,去往試點縣唯一條路卻因爲下雪被封,吳文巍一邊聯繫施工現場的同事詢問解決辦法,一邊向當地交通部門打聽消息。

圖源:Pixabay

在檢查站等待一個多小時後,記者和吳文巍在附近縣城找了家旅店,這一等就是4個小時,這4個小時中,吳文巍坐在旅店大堂裏不停地工作,實在勞累時,就揉揉痠痛的眼睛看看外面。

“通車了,今天能到試點縣。”在打了若干個當地交通部門的電話後,吳文巍興奮地告訴記者。

高原留下的紀念

無論是在路上還是施工現場,吳文巍都不忘記錄下西藏的一切。每天收工後,不管多晚,他都要把當天拍的視頻進行剪輯、配音,講述心得,然後上傳視頻網站,他希望可以爲其他地區同類問題解決提供幫助。最近的一個小視頻是對此次西藏之行的回顧,視頻中既可以看到藏民家一開水龍頭就有水流出的場景,也可以聽到吳文巍喘着粗氣的聲音,這是高原留下的紀念。

攝影:潘少穎

在施工現場,吳文巍偶遇一位8歲的藏族女孩,女孩爸爸是這裏的施工人員。

“你知道爸爸在做什麼嗎?”吳文巍蹲下身問小女孩。小女孩搖了搖頭。

“等爸爸工作完成後,你家的水龍頭就有水了,開心嗎?”

“開心。”小女孩臉上露出微笑,吳文巍也笑了。午飯時分,這位小女孩跟着爸爸爲吳文巍帶來自家做的甜茶。

“先讓這裏冬季能用上水,日後還要用技術和創新讓這裏用上質量好的水。”1月9日,在回程的飛機上,望着遠去的皚皚雪山,吳文巍思忖着,他又將迎來一個新起點。

記者手記:有陽光,真好!

往年的這個時候,試點縣早已銀裝素裹,但今年卻不同尋常,旅店老闆告訴記者,今年還沒怎麼下過雪,太陽真好。

是的,在試點縣的4天,我們一直感受着高原的陽光。對吳文巍而言,這是一個好兆頭。或許,在今後的冬季,這裏不再有當作擺設的水龍頭,“世界第三極”冬季用水不再是個難題。

雖然環境艱苦,但記者深深地感受到吳文巍以及施工人員的竭盡全力,凌晨的星光、晨曦中的太陽,他們都見過,用一位施工人員的話說,“除了工作就是休息”。在指揮部的晚飯是他們一天中難得的輕鬆時光,都是來自江浙地區30出頭的小夥子,有的和家裏視頻,有的互相說笑,圍着取暖器烤火,雖然條件簡陋,但也很熱鬧。他們中,最長的已經在當地待了近5個月,爲了趕工期,今年春節是不準備回家了。

在吳文巍解決西藏冬季用水困難問題的時候,上海迎來一波“生猛”寒潮,他家的水管被凍住了,吳文巍開玩笑說:“我該解決自家的水管問題了。”

正是這樣的一羣人,全心助力當地藏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這是一份割不斷的情義。

作者/IT時報記者 潘少穎

編輯/挨踢妹

排版/馮誠傑

圖片/潘少穎 Pixabay

來源/《IT時報》公衆號vittim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