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未解父母恩,老来才明父母情”,这是毛主席晚年忆往昔时的感慨。伟大领袖毛主席出生在湖南韶山冲一个偏僻的不能再偏僻的地方,毛泽东的故乡有点类似于《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交通堵塞,出行不利,就连村子与村子之间的沟通来往都十分的麻烦。

在当地的歌谣里都传唱着这么一首歌:“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过一生。”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农民毛顺生和文七妹,诞下了中国革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是毛顺生的第三个儿子,前两个孩子尚在襁褓之时,就不幸夭折了,到了文七妹怀到第三胎时,丈夫毛顺生就建议妻子回娘家调养,等孩子健康生下后再回来。

文七妹回到来家养胎时,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的生长,她还专门跑去当地的观音庙里拜了一块石头当自己干娘(在湖南传统中,一些怀孕的妇女往往会认亲寺庙的一些石头,她们认为寺庙的石头长期受到香火熏陶,有一定的灵性。)

后来,文七妹的第三胎顺利产出,为此,全家人都长舒一口气,他们很害怕第三胎依旧夭折,这样对文七妹的打击太大了。

毛泽东出生后,为了方便孩子成长,文七妹并没有直接带着孩子回到家里去,而是选择留在娘家先把孩子给带大一点,等孩子身体结实了再回到韶山冲。也因而,毛泽东的童年是在自己外公外婆家里度过的。

随着毛泽东逐渐成长,文七妹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十分疼爱,捧在手心怕化了,抱在身上又怕凉了,就这样毛泽东度过了一个温馨的童年。

而在一次,文七妹带儿子毛泽东去寺庙烧香时,寺庙里的一个老和尚喊住了她,对她说道:“您的孩子未来将十分了得,等他大一点,一定得让他读书。”说完,老和尚就转头离开了。

这番话,文七妹听得莫名其妙,但却又记在心上,等儿子稍大了一些,文七妹就带着他离开了娘家,开始回到韶山冲,娘家虽好,但自己为人妻子,怎么可能久住娘家。

回到阔别几年的韶山冲,文七妹也是百感交集,她既想念这里,又有些担忧,她担忧儿子能否适应这个交通闭塞的韶山冲。

回到家里之后,毛泽东也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毛顺生,毛顺生对儿子也是十分疼爱,还专门跑到当地的私塾里找先生拿钱换了一些糕点(韶山冲的村民很少外出,和外界沟通较多的也就是私塾先生)。

而少年毛泽东对眼前这个干瘦的男人有些抗拒,毕竟年纪较小,毕竟认生。毛顺生的家里生活,其实过得还算很不错的,自己精明能干,再加上自己懂得点经商之道,因而,毛家在当地也算富农家庭,很少为钱发过愁。

毛泽东在和父亲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渐渐地对父亲不再认生,和父亲亲近了很多。等毛泽东到了适学年纪,文七妹希望丈夫能够把孩子送到私塾去读读书,毕竟孩子这时候太小,干农活也帮不上什么。

文七妹家里是书香门第,毛泽东的外公外婆也希望孩子能够念书成才,最好能够考个状元来光宗耀祖,但是毛顺生却对念书不屑一顾,他认为自己家庭就是农户人家,何必要去读那些无用的圣贤书,再说读圣贤书就能够有饭吃,如今这世道军阀当道,社会治安极其混乱,与其去外面兵荒马乱,还不如到家里踏踏实实种地养活自己。

然而,文七妹却坚持要送孩子去私塾读书,最终,毛顺生犟不过妻子,就答应了让毛泽东去旁边的私塾读书。

毛泽东的第一个老师就是韶山冲当地的一个私塾老板邹春培,也是私塾唯一的教师(其实,毛泽东在外婆家时,他的八舅父文正莹办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弟子读书识字,虽然,算不上正式私塾,但毛泽东在这里接受的学前教育。)

在邹春培这里,早期的私塾还讲着四书五经、礼义廉耻,并没有新式教育各式各样的课程。

然而,就是这些私塾课程却启蒙了毛泽东对诗词的热爱,毛泽东在晚年曾回忆自己第一堂课,老师讲的就是对苏轼的《赤壁赋》诗词解析,虽然老师的文化程度并没有新式学堂那么高,但老师能够把枯燥无味的诗词解析的十分简单易懂,这也打开了毛泽东的诗词视野。

上了一段时间课,毛泽东进步的非常快,甚至自己都可以随意解析一些古代诗词,师傅非常惊讶,他认为此子如果引导的好,未来不可限量。

为了让毛泽东未来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私塾师傅邹春培专程找来毛顺生,对他说道:“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

毛顺生听完后也很高兴,但他心里却认为种田人家的孩子,只需要会算账,写一些字就足够了,其他的读的再多,也没有什么大用。毛顺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是因为自己读书较少,文化较为淡薄的原因,也因此毛顺生的观念极为封建。

但是,妻子文七妹却不这样认为,出生于知识家庭,她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也明白,一个人如果想要走得更远就得多读书,多明白一些知识。

但是不管文七妹怎么奉劝丈夫,丈夫的观念就认为读书够用就行了,没必要读太多书,反而书读多了会成书呆子。

毛顺生的意思很明显,毛泽东读几年就回来干农活,不需要他光宗耀祖,守好家业就行。也因为丈夫的迂腐,这让文七妹背地里流了许多眼泪,但自己毕竟只是女人家,家里的大事小事都还是丈夫一个人说了算。

然而,真正让毛顺生改变心意来源一个官司,这是一场关于柴山柴地的归属问题,原本是别人侵占了毛顺生家的柴地,毛顺生气的把对方告到了官府,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被告一方引经据典的一通乱扯,还真让别人扯出了一些道理,这直接当场把许多人看懵了。

怎么被告的一方反而成了占理的一方,毛顺生反而成为欺压别人的大地主,于是,这场官司原本毛顺生必赢,却因为无法反驳别人,最终输了官司,而家里的柴地也被别人拿走了,经过这件事,毛顺生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但自己现在已经过了大半辈子,现在读书是来不及了,那么就只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去读书,将来好为自己打官司。

也因此,毛泽东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父亲送入学校念书。在学校读书期间,毛泽东读到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也让他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为此,他对父亲的评价就是“专横、无礼、自私、市侩、狡猾”。

带着对父亲的看法,毛泽东开始了与父亲的“战争”。

毛泽东曾经回忆“我的童年到少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父亲在斗争,我和他的脾气性格很像,他一点都不软弱,我也从不会示弱,为此我们待在一起没过多久就会吵起来。”

毛泽东曾经和父亲闹别扭时,父亲气的想要打毛泽东一顿,毛泽东看到父亲的仗势,拔腿就往外跑,毛顺生看到后,就更加气愤,拿起棍子就追赶。

最后,毛泽东跑到累的不行,就停在一座湖泊旁,威胁毛顺生说道:“你再过来,我就跳下去了。”毛顺生一看儿子铁了心要和自己斗争到底,火冒三丈地对毛泽东说道:“你过不过来,不然一会我往死里揍你。”

毛泽东一听,直接左脚一踏,准备跳入河内,父亲毛顺生一看硬的不行,就强忍怒火说道:“那怎么样,你才能过来。”毛泽东回道:“你别打我,我就过来”。

毛顺生听到这话,一股火又冒了出来,狠狠的骂道:“你敢,你只要敢,等你回来了,我要打的你没力气跑”。父子俩僵持了好一会,最终,这场斗争以毛泽东向父亲让步而结束。然而,经过这件事,父亲毛顺生再也不敢随便打毛泽东。

到了青年时期,毛泽东想去外面读新式学堂,毕竟家乡的私塾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老师每天教的东西都是一些古文古诗,却很少有其他新东西。

毛泽东向母亲表达了自己想去上学的意愿,而母亲也很希望儿子能够出去读书,多学点本事回来。也因此,文七妹鼓起勇气向着专制的丈夫提出送大儿子读书的要求,谁知道毛顺生直接一口回绝了:

“不行,我毛顺生的儿子老老实实种地就行了,读什么书,纯属浪费钱。”

毛顺生还要求妻子不要受到儿子的蛊惑,成天学习念书,念书倒是挺好,现在都能够直接怼父亲了。

毛顺生坚决拒绝了妻子的要求。于是,毛泽东被逼无奈之下,就联系到父亲的亲戚,这位亲戚就是毛泽东的姨表兄王季范。

毛泽东刻苦学习的情景,被姨表兄王季范看到了眼里,王季范是当时族里的高材生,他经常教毛泽东知识,教毛泽东写字,认为毛泽东是可造之材,支持毛泽东继续求学。

当王季范知道毛顺生不愿意让毛泽东上学时,就找来族里其他一些有见识、有学识的人来劝说毛顺生。

在众人的劝说下,毛顺生还是不松口;王季范说“不让孩子读书,这不是一个当父亲的该做的,以后三伢子(毛主席小名)长大了,啥都不懂,看你怎么办?”

最后,王季范说,表弟毛泽东的学费,我来拿。

后来,毛顺生终于同意让三伢子去上新式学堂,而其他俩弟弟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读私塾种地就行了。

王季范资助了毛泽东学费,对于王季范毛泽东一直很感恩,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回报王季范。

就这样,毛泽东获得了去新式学堂读书的机会,同样在学堂里,毛泽东看了许多书籍典故,思想也进步的十分迅速,教过毛泽东的老师们,都对这个学生十分喜爱。他们都认为毛泽东是个好苗子,如果好好培养,未来一定会做出一番成就。

另外,新式学堂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也让毛泽东接触到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和共产党,毛泽东认为,俄国共产党创造了十月革命这种大型国际事件,苏共也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局势,因而,毛泽东开始坚定地走向了共产党的道路。

毛泽东曾经回忆父亲时,他说过一句话:

“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我父亲所代表的执政党,另一个就是我和弟弟们所代表的反对党,我和弟弟们经常和父亲斗来斗去。”

虽然一生中,毛泽东与父亲的相处更多是吵嘴和斗争,但这不影响父亲对子女的爱,毛顺生也是十分疼爱毛泽东几个兄弟,但毛顺生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行动表现,他很少在嘴上说说。

母亲文七妹出身书香门第,她十分懂得读书的可贵,但由于自己的家庭地位太低了,低到自己根本就没办法决定孩子是否上学,不过,毛泽东后来能够上学,母亲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毛泽东的宽厚恭让的性格,是受母亲影响的,毛泽东一生都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特别是愿意帮助穷人,这也是母亲所教的,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感情也是最深厚的。

据有关资料统计,毛泽东离开韶山家乡后,一共回去14次,其中,为探母病情回来一次,母亲过50大寿时回来一次,在长沙求学假期回来看望母亲,去北京之前又回到韶山探望母亲,1918年10月,母亲病危时,毛泽东回到韶山,母亲去世时,毛泽东含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祭母文》,1920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合葬双亲,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在双亲坟前鞠躬行礼……

借此文章,向毛泽东主席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