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央紅軍在三渡赤水時來到茅臺鎮,紅軍在此停留時間雖只有三天,卻給茅臺注入了深深的紅色基因。將士們用茅臺酒慶祝勝利,擦腳祛除傷痛,在日後的行軍中驅寒,茅臺酒給紅軍將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據參加過長征的女將軍李真後來回憶:"1935年3月,我們長征到貴州仁懷縣茅臺鎮。由於長途勞累和暫時甩掉蔣介石軍隊的圍追堵截,大家都希望能輕鬆一下。當時聽說當地酒好,芳香味美,大家很高興。有的用酒揉揉手腳,擦擦臉,擦過之後,真有舒筋活血的作用,渾身感到痛快。同志們喝了酒後,長途行軍的疲乏全消失了,因風寒而引起瀉肚子的同志喝了酒也好了。"

抗戰末期,周恩來總理在重慶曾經對作家姚雪垠說:"1935年,我們長征到茅臺時,當地羣衆捧出茅臺酒來歡迎,戰士們用茅臺酒擦洗腳腿傷口,止痛消炎,喝了可以治療瀉肚子,暫時解決了我們當時缺醫少藥的一大困難。紅軍長征勝利了,也有茅臺酒的一大功勞。"

建國後,這些戰功赫赫的將軍們分佈在全國各地的黨政軍要職部門,茅臺也帶着那時勝利的記憶和榮光跟隨着這些功勳,一步步奠定自己國酒的地位。至今,茅臺酒廠還塑立着周恩來的雕像,上刻四個鎏金大字:“國酒之父”。

茅臺彷彿是第一個參加奧運會並得了金牌的運動員,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在舊金山開幕。這是20世紀初世界範圍內最大的一次國際博覽會,參展商逾20萬家,茅臺酒在會上榮獲金獎。

貴州高原飛出茅臺"金鳳凰",並非偶然或巧合,古代就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繁華。茅臺鎮白酒業興盛,據傳遠古大禹時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便已擅長釀酒。茅臺鎮也素以“風吹隔壁千家醉,雨過開瓶十里香”的美名,被譽爲“中國第一酒鎮”。

茅臺鎮有着極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它位於貴州高原最低點的盆地,海拔僅440米,遠離高原氣流,終日雲霧密集。夏日持續35~39℃的高溫期長達5個月,一年有大半時間籠罩在悶熱、潮溼的雨霧之中。這種特殊氣候、水質、土壤條件,對於酒料的發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時也部分地對茅臺酒中香氣成分的微生物產生、精化、增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最重要的仍然是精湛的技藝。每一滴茅臺酒,從發酵到出廠,至少需要5年時間,歷經30道工序、165個工藝環節。

自從巴拿馬一鳴驚人後,茅臺酒的命運便一路坎坷。在那兵荒馬亂的歲月和動盪不安的年代,茅臺家庭也由此演出了一幕幕悲歡離合的爭鬥場景,個個鬥得遍體鱗傷,幾乎斷了"香火"。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茅臺鎮形成了"成義"、"榮和"、"恆興"三傢俬人釀酒燒房。但設備十分簡陋,規模極小,1947年最高年產量也只有60噸。貴州解放前夕,年產量更是下降爲20噸,生產難以爲繼。1953年,“三茅”合一——國營茅臺酒廠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廣場城樓上宣佈“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站在他身邊的便是那些在茅臺鎮一起喝過茅臺酒的共和國功勳。在10月1日開國大典的晚宴上,茅臺酒成爲開國大典國宴用酒,此後,每年國宴招待,茅臺酒皆被定爲國宴用酒。自此,茅臺酒在我國政治、外交生活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獨一無二的作用。

1972年,茅臺酒見證了中美兩國曆史性的建交,融化了中美之間長達22年的堅冰。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歡迎宴會上,周恩來總理用貯存30年以上的茅臺酒招待尼克松和基辛格。

兩年後,尼克松受“水門事件”牽累而辭職,一名中國外交官前去探望,尼克松取出一瓶茅臺酒爲客人倒上一點點,並解釋說,“這是1972年周恩來總理送我的,現在只剩下半瓶了,所以不敢多倒。”

直到去世,尼克松都沒有喝完這瓶茅臺酒。

除去日內瓦和談、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一系列利用茅臺酒建構起來的重大歷史性事件外,1973年林彪墜機後,周恩來總理聽聞後的第一句話便是:“拿茅臺酒來”;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小平同志一鼓作氣勢如虎,連喝20多杯茅臺。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簽署,爲香港迴歸鋪平了道路。小平用茅臺酒宴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表示祝賀。

此後,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茅臺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茅臺酒通過廣州、香港、澳門等地出口國外,開始暢銷全球。

耐克的創始人菲爾·奈特在自傳《鞋狗》中描述自己當初拜訪臺灣,尋找代工廠的時候,遇到了當地商人王秋雄(現在臺灣最大耐克代工廠——豐泰的董事長)。

那時候王秋雄拿出了飛天茅臺招待奈特!一杯又一杯!喝出了30多年的友誼,奈特在書中說:“來中國次數多了,我的肝也受得了茅臺了。”

2017年吳京的《戰狼2》上映僅僅13天總票房便突破34億元,打破了周星馳《美人魚》創下的33.92億票房,成爲中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影片中吳京和非洲黑人對飲茅臺酒的豪邁橋段,再次帶火了茅臺。

從長征到建國,再到外交,在很大程度上,伴隨着共和國成長的茅臺儼然已經成了一部特殊的紀傳體史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