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少年心事在天涯,縱馬崑崙未顧家。鼙鼓驚催長戟舉,烽煙驟湧夕陽斜。一川風雪侵霜鬢,幾縷戎裝洗素沙。杯酒階前追舊事,故人泉下憶黃花。”

這首軍報記者丁增義撰寫的《遙祭康西瓦》,說的是在祖國西部邊陲,海拔4269米的崑崙山與喀喇崑崙山交匯處的康西瓦達坂東南,荒涼的山坡上矗立的一座紀念碑,這就是被譽爲“全軍海拔最高”的康西瓦烈士陵園。

在伸手可以接天的地方,這座1962年後建立的烈士陵園中,安葬着108位烈士。

根據名爲“離天堂最近的靈堂”的康西瓦烈士陵園網上靈堂祭文顯示,“他們倒下時,絕大部分只有十八九歲。沒結婚,沒兒女;他們中有的爲國捐軀已半個世紀,他們的父母大都已不在人世;他們被安葬在海拔高、遠離內地的崑崙山上,長眠在氧氣稀缺的離天最近的康西瓦烈士陵園,極少有親人來這裏祭奠他們。”

這篇催人淚下的祭文寫道,“不是親人們無情,而是來這裏實在太難。無論他們的英靈是在天堂還是在九泉,多一些人祭奠、懷念,總會讓他們多一些欣慰,多一些含笑。”

祭文最後呼籲,“但願每一年的清明節、建軍節、國慶節甚或農曆七月十五、冬至日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裏,會有更多的人來到這裏,爲這些特殊的英靈們,獻一束花、燃一炷香、燒一捆紙!”

平心而論,相較於擁有電影《高山下的花環》加持,矗立在祖國西南邊陲的屏邊、蒙自、法卡山、麻栗坡等烈士陵園,年代更久遠的康西瓦烈士陵園並不被多少人所知。

不過,只需一句話就能讓你明白,這些長眠在康西瓦的烈士有多麼偉大——“如果沒有他們,我們今天走高原,需要的不是邊防證,很可能是護照。”

如今,新聞報道顯示,海拔最高的康西瓦烈士陵園,又新添了4名英魂,他們的名字是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

康西瓦烈士陵園大體上坐東朝西,沒有圍牆,周邊僅有一些稀疏的綠植。不過,那座高達8米的“保衛祖國邊疆的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在喀喇崑崙山映襯下,卻顯得愈發高大挺拔,令人敬仰。

最初,康西瓦烈士陵園安葬了83名犧牲戰士,其中包括一等功臣3名,二等功臣9名,三等功臣12名,最高職務是副排長。

後來,這裏又陸續安葬了天空防區因公犧牲和病故軍人20多名,在新添4名英魂之前,爲108位烈士。

“青山有幸埋忠骨。”

康西瓦烈士陵園雖遠離祖國內地,烈士們也與家人相隔萬里,但在巍峨的喀喇崑崙山上,他們卻並不孤單。

在這裏的官兵依然視他們爲戰友,每每路過康西瓦,都要爲烈士們點上煙、敬上酒,以示敬仰和祭奠。

而且,多年來這裏還形成了特殊的“鐵規”,駐地部隊新兵上山先要到康西瓦向烈士報到,老兵退伍也要來這裏給烈士道別。

去年8月,《中國青年報》在《再見,葬在康西瓦的兄弟》一文中就向我們介紹了這條令人動容的“鐵規”。報道說,“退伍老兵整理軍容,整齊列隊在烈士紀念碑前,脫帽、默哀、向烈士三鞠躬,不少老兵已經淚溼雙眼。”

其實,對於就要脫下軍裝的退伍老兵們而言,很可能也是“再來看你最後一眼”,畢竟,這個地方太遠了,離開了就意味着永別,“希望以後還有機會來看你們”的願望雖然足夠真誠,但誰都清楚,重逢的可能又是何其渺茫。

“生在喀喇崑崙爲祖國站崗,死在康西瓦爲人民放哨”。正是一代代戍邊軍人捨生忘死,用青春和生命鑄就了祖國的鋼鐵屏障。

在《解放軍報》的一篇清明特稿《高原豐碑康西瓦》中,曾提到一個令人“震撼”的細節。

報道提及,由於康西瓦遠離內地、新藏線艱險難行、高海拔環境常人難以承受,烈士的親屬們很難到現地祭奠。

在2000年8月,曾計劃將安葬在康西瓦的烈士遷移到山下的葉城縣烈士陵園。爲此,邊防某團奉命派出一支小分隊前往康西瓦進行前期探查,結果卻出現了“略顯靈異”的一幕。

在70餘公里的新藏線上,運輸車連續爆胎,最後又熄火“罷工”。當歷經波折的官兵抵達康瓦西后,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小心翼翼地開啓一座烈士墓,隨即卻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三十多年過去了,烈士的遺體保存得極爲完好,一切的一切如同發生在昨天。”

奉命執行任務的小分隊“當即恢復烈士墓原貌”,並“迅速向上級彙報情況”。據說,此事在喀喇崑崙引發強烈反響,最後首長們作出決定,“烈士們離不開康西瓦,就讓他們在那裏安息吧。”

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提烈士陵園搬遷的事情。

關於康瓦西烈士陵園,還有一件值得說的事就是尋親。以退役老兵楊寶民爲首的志願者團隊

2019年6月,老兵楊寶民在前往喀喇崑崙邊防一線走訪時,知道了康西瓦烈士陵園。在這裏,他發現絕大多數烈士犧牲時都非常年輕,不僅沒有留下兒女,如今他們的父母也陸續離世。

山高路遠,烈士的親人們,幾乎沒有機會來到這裏祭奠。時光荏苒,一些烈士的信息都遺失在漫長歲月中,有的籍貫不明確,有的名字有誤,更有甚至只是註明“無名烈士”。

從此,楊寶民立下決心,“一定要爲康瓦西的烈士們尋親,讓他們再次聽聽親朋摯友的呼喚,品品老家水酒的香醇,聞聞故鄉泥土的芬芳。”

從最初的網絡上搜集零散信息,到四處尋訪當年的參戰老兵,查找檔案資料,翻閱相關史料,經過不懈努力,楊寶民終於整理出“尋親,以康西瓦的名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

在去年4月的這篇報道中提及,以退役老兵楊寶民爲首的志願者團隊“經過近一年的尋親,安葬在康西瓦烈士陵園的108位烈士中,已有59位烈士的親屬被找到”。

在新添英魂陳祥榕烈士的墓碑基座上,那排尚未燃盡的香菸,瞬間讓我抑制不住情緒,潸然淚下。

如今,網友不必在詢問“有人認識陳祥榕烈士嗎”時,怯怯地強調“如題,不必細說”,我們都知道了這個名字。

或許,這是對長眠高原英雄的最高敬意。

忠誠無聲的康西瓦,我們不會忘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