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花落,本是尋常場景,若是多愁善感,卻覺得心情惆悵;月圓月缺,也是平凡景象,若是思慮過多,也會感到無限悲怨。自古多少修行者,雖然歷經艱難,卻因爲難以達到禪定清修,於是便很難理解禪境的愉悅。

宋代一位詩人年輕時也喜歡修法,他的朋友之中也有不少人喜歡參禪,但其實都是遊離其外。詩人苦於無人指引,也總是不得其法。不過有一次他偶然在山林中休息,看到日靜風閒、潭水清澈,忽然就覺得有點感悟。下面介紹陳與義的一首禪詩,煉字精準,描寫細膩,更是充滿禪意。

出山

宋代:陳與義

山空樵斧響,隔嶺有人家。

日落潭照樹,川明風動花。

陳與義是南宋初期的詩人,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涉及佛禪題材。他的佛學造詣深厚,也喜歡結交僧侶文人,而且能夠嫺熟運用佛語釋典、記錄坐禪體驗。到了晚年,他對禪理的感悟也達到了渾成境界。

這首暗寓禪機的小詩,雖然只是描寫一些尋常景物,詩人也在文中不提一個禪字,但只要細心體味,就能感受到一種空靈和透脫的意蘊。

詩人在山林裏休息,清風徐徐、白雲悠悠,給人一種放鬆和恬靜的感覺。他正想在此酣睡一場,忽然聽到“山空樵斧響”。斧聲歷歷在耳,轉頭望去,卻不見人影,於是他猜測“隔嶺有人家”。

一個“空”字,表現出山谷中人跡罕至,又空曠無比;“隔嶺”二字,卻是虛寫,詩人推想不遠處應該有樵夫和人家,同時也展現出周圍崇山峻嶺、重疊闊遠之環境。

詩人此時似乎也想象着可以與鄉親們在一起圍坐煮茶、促膝聊天,甚至會想到自己或許能遇見名流雅士,一起吟詩飲酒、談經論道,縱然離不開凡間的煙火,也可相約清淡、琴茶作樂!

到此爲此,詩人雖然採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但也只是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並沒有加一句議論,也沒有闡述自己的任何感受。但是後兩句就極其耐人尋味,“日落潭照樹,川明風動花。”夕陽西墜、潭水清澈,波平浪靜、似夢如幻。

作者不說陽光照射樹木,卻說潭水照樹,委婉地指明瞭陽光斜射潭面,折射後映照着岸邊林木,從而產生了一種神奇的效果。風動花,表面上是寫清風拂過鮮花,使之搖曳生姿,其實也彰顯出詩人此時也是心旌盪漾,早已融於大自然之中。

正如王維在《竹裏館》中描繪的那樣,詩人只是闡述自己在月下獨坐彈琴的悠閒,卻令人感受到詩佛淡泊的心境。陳與義此時也是如此,他忘記了塵世中的煩惱,也彰顯出幽靜空虛的情懷。

詩人的筆端既有空山、斧響,還有碧潭、紅花,代表了山谷中的典型意象。若是一般作者,最多隻是表達讚美之意,可是詩人只用了“照、動”這兩個動詞,就使得整個畫面變得鮮活,也富有禪意。

這首詩描寫細膩,煉字精準,充滿禪意。作者徜徉於山中,並不是急於趕路,不然就不會有如此悠然的心境,也就無法細緻地觀察到難以察覺的神奇景觀。而禪修也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生活中慢慢感受,細心領悟,才能達到心物交融的境界。

出山,也意味着詩人從青山碧水中探求到理趣和禪機,也啓迪人們只有心遊於忘我之境,才能與真理不期而遇。山水無情,詩人有意,當他氣定神閒之時,即使沒有坐禪,也產生了心性交融的效果,從而讓內心澄淨、如一潭清澈之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