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達快撐不住了,新科中超冠軍蘇寧也快撐不住了,當然我們還可以玩下黑色幽默--如果國際米蘭在3個月後拿下本賽季的意甲冠軍,大概率新科的意甲冠軍也基本撐不住了。

球迷很憤怒,憤怒大致去兩個方向:1,足協瞎搞,你看你搞球隊名稱中性化,人家金主都不玩了;2,金主怎麼可以拋下足球不玩呢,那麼不負責任!

球迷有資格憤怒麼?有,也沒有。滿腔熱情地全身心支持,比不過全套票支持、正版球衣支持、會員費用支持來的有誠意。足球不是生活的全部,經濟纔是,而且經濟也在決定足球的存在方式。

球隊普遍負債並不是今年纔出現的結果,這個現象就像某個超級大國,每年不停累計債務,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債務國。但,這個國家對於全球的金融、科技、資源、軍事有着太大的控制權和話語權,以至於債臺高築和貨幣寬鬆的遊戲可以長久地玩下去。顯然,俱樂部和該超級大國完全沒法比,所處的地位、所會耍的手段級別都沒法比。

即使在2020年疫情中"此處經濟(相對)獨好"的大背景下,不少企業發展難免受到影響。那些責怪泰達新領導"怎麼可以拋棄足球"的球迷顯然並不清楚,泰達控股自身就不停需要銀行百億級別的授信來償債。試想,誰會在信用卡、花唄等不斷催賬時,還敢不停地在遊戲內氪金?

那麼,中超俱樂部--無論國企還是民企背景--都在負債,錢去哪兒了?

外籍教練、外籍球員、中國國腳(比如亞洲盃對伊朗連丟三個的那些國腳)口袋裏。

那麼得到了什麼?

國家隊榮譽,2002年世界盃、2004年亞洲盃亞軍,但那些球員幾乎全是體工大隊培養的最後一屆(比如上海的謝暉、火車頭的李毅、遼寧隊的鄭智等)。1994年從體工大隊模式升級到"職業聯賽"到現在2020年,歷經了27年,甲A元年出生的球員好歹已經27歲了。27歲算是一個足球運動員的黃金時代,那我們看看,我們有沒有能拿得出手的27歲左右的好球員?武磊肯定是一個,但構架最近十年國家隊框架的根寶足球基地,採取的也是借鑑體工隊的精英培訓模式,縱觀職業足球梯隊體系,並沒有培養出太多優秀的球員。

亞冠2個--但,熟悉歐洲足球的球迷其實很清楚,這僅僅是商業層面的勝利而已。

然後再看,1993年中國國家隊排名第53位,1994年第40,到1998年達到歷史頂峯37位,2001年第54位……最近十年的排名基本上七八十左右,而最近十年正好是燒錢最厲害的歲月。

所以27年整個職業聯賽花了該有千億人民幣吧,成績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上面數據已經說明了一切。

職業足球是不是這個社會非要不可的東西?有當然最好,但如果沒條件,沒錢去玩,何必打腫臉充胖子--注意,說的是職業足球。所以,一些職業俱樂部因爲母公司經濟問題退出,這本身不就是一種優勝劣汰的市場選擇嗎?至於聯賽,反正每個球隊已經迴歸到了地域隊/地域FC的模式,這和27年前以"地方隊"爲單位參加的全國足球甲級聯賽,光從名字看似乎區別也不大。

沒成績、也沒什麼太好的觀賞性,中國職業足球需要有危機感。畢竟,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目前的職業聯賽確實引發很多人的關注,但似乎並不是一種必需品。在網絡輿論場,一直存在着對中國足球尤其是職業足球的質疑:誰的錢都不是隨便飄來的,省下這些錢都能把足球送到火星上去了,如果把燒錢不斷的職業足球投入用於青訓發展、用於推廣普及,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這樣的論斷,雖然十分業餘,但很有市場。顯然,不管是中國足球的管理者,還是每一個從業人員,都需要面對這樣的社會輿情。收入高但成績差,是中國職業足球甚至中國國家隊的現狀,想要回擊社會質疑也很簡單:只有兢兢業業根據《中國足球改革方案》堅持推進,不折騰不自我懷疑,未來拿出成績就能證明--就像德甲等五大聯賽既能賺錢又能幫助國家隊提高水平一樣,中國職業聯賽不但要大搞特搞,而且也一定會搞得很好!

特約作者簡介:

 耳東每,前滬上足球記者,曾長期報道上海足球、國家隊,曾爲《南方體育》、《三聯生活週刊》等媒體撰寫專欄。後入門營銷圈,熟諳市場營銷、公關,善於通過營銷角度觀察解析足球產業。(本文爲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上觀新聞運動+的觀點和立場)

欄目主編:陳華

文字編輯:陳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