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多位核工業人士處獲悉,2021年3月22日12時36分,中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工業老領導、中核集團科技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

在過去很長時間裏,我國首艘核潛艇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如同深海中的核潛艇一樣,雖有無窮力量,卻寂靜無聲。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導彈核潛艇的誕生歷程被撰寫,彭士祿的事蹟才爲人知曉。在此之前,他隱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和他從事的工作一樣,都是中國的最高機密。

對於很多人稱其爲“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核電站創建人”,彭士祿本人並不贊同。“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爲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我這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我不是什麼‘之父’,是核動力領域的一頭拓荒牛。”

彭士祿屬“牛”,1925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彭湃是我黨早期的農民運動領導人,彭士祿3歲時,母親蔡素屏犧牲,一年以後,父親彭湃又在上海龍華被祕密殺害,犧牲時年僅33歲。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爲了躲避國民黨政府的“斬草除根”,彭士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過牢獄之災,甚至一度淪爲乞丐。直至1940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彭士祿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他這才結束流浪的生活,來到延安。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被派往蘇聯喀山化工學院化機系學習。1956年,他以五年大學每門功課均爲五分全優成績畢業,並獲得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

1954年1月,美國東海岸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巨大而靈巧的“黑色水怪”轉眼潛入太平洋,遊過墨西哥灣、蕩過南美洲、橫穿大西洋,途經歐亞非三大洲後又回到了美國東海岸,而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如果換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節車皮的石油,消息一經公佈,舉世震驚。這就是繼原子彈之後再度震驚世界的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

1956年,陳賡到蘇聯訪問,正準備回國的彭士祿被密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陳賡問:“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從此,彭士祿與核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1956年9月,他又被送到莫斯科動力學院,與另外二十幾人一起,進修核動力專業。20世紀五十年代末,彭士祿學成回國,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動力。

1959年,蘇聯以技術複雜、中國不具備條件爲由,拒絕爲研製核潛艇提供援助。爲此,毛澤東提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成爲彭士祿和同事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然而,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也沒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僅有的參考資料,是從報紙上翻拍的兩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回來的兒童核潛艇模型玩具。

當時,研發團隊對“核動力”的瞭解幾乎爲零。他們中有學電的,有學化工的,有學儀表的,可就是沒有學核動力的。因此,無論是在設計還是在建造過程中,大夥兒常常因爲技術意見不一致爭論起來。每每出現這種情況,彭士祿就會說:“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說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簽字,我負責!”因爲他辦事果決,敢於負責,敢於拍板,大家都非常信任、愛戴他。從那時起,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爲“彭大膽”、“彭拍板”。

1963年,因多種原因,核潛艇研製“下馬”了。彭士祿帶領大家“坐下來、鑽進去、入了迷”,繼續進行必要的預研,做好核動力的技術儲備工作。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後,加緊研製核潛艇的任務便被進一步提上了日程。1965年中央專委批准正式研製核潛艇,並要求1970年建成潛艇陸上模式堆。

爲了核潛艇能一次建造成功,必須先建一個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陸上模式堆進行模擬試驗。於是,科技人才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處的一個代號叫“909”的基地,彭士祿也是其中的一員。“成都291信箱”,是當時基地八千軍民與家人聯絡的唯一地址。對當地百姓的詢問,他們也只說自己屬於“西南水電研究所”,來四川發展水電。

核潛艇技術極爲複雜,全艇設備、儀表、附件達2600多項,4.6萬多臺件,電纜總長90餘公里,管道總長30餘公里。“那時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那麼多的數據,就是這樣沒日沒夜算出來的。”彭士祿曾回憶說。當時主要參考的是蘇聯“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德國“奧托漢”號核動力礦砂船和美國“希平港”核電站的一些照片及零星的報道。一遍遍的計算,一次次的試驗,各項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1970年8月30日,中國第一座潛用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首次達到設計滿功率;1971年7月1日,中國核潛艇首次核能發電成功;1974年8月1日,名爲“長征一號”的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只用了6年時間,中國正式成爲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核潛艇研製成功後,彭士祿從軍工轉入民用領域,投入到核電站的研究和創建工作。他力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採用壓水堆路線,組織引進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組織建造第一座商用大型核電站——秦山二期核電,建言獻策指導我國核電技術持續發展。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彭士祿就曾提交過秦山核電站的設計方案。改革開放後,中國啓動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項目,彭士祿被任命爲籌建總指揮,後成爲大亞灣核電站首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再後又擔任秦山核電站二期董事長。

1983年初,彭士祿從水電部副部長任上調入廣東,以中共廣東省委常委身份擔任廣東核電站建設指揮部指揮長。他通過計算發現,大亞灣核電工程的工期延誤一天,將損失100萬美元。因此,他認爲核電站籌建階段不能等、不能靠、不能慢。僅用一年多時間就完成了該項目的建設前期繁重繁雜的“四通一平”。

1986年,彭士祿調任核工業部副部長,負責秦山二期核電站籌建工作。擔任秦山二期核電站董事長期間,在當時國內尚處在計劃經濟末期、《公司法》尚未出臺的背景下,彭士祿率先在國家大型工程項目上實行股份制、董事會制,並首次把招投標制引入核電工程建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