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疆棉花,只是壓倒H&M的最後一根稻草

H&M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大難題。

導火索來自3月20日H&M集團發佈的一篇聲明稱,H&M集團將不與位於新疆的任何服裝製造工廠合作,也不從該地區採購產品和原材料。

該份“傲慢”的聲明迅速在互聯網發酵,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發文指H&M“一邊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一邊又想在中國賺錢”的行爲是“癡心妄想”。

H&M在各大電商平臺幾乎遭全網封殺。《21CBR》記者在淘寶、京東拼多多搜索H&M關鍵字,已經無法搜索到相關產品、店鋪,甚至在高德地圖、大衆點評等平臺,H&M同樣銷聲匿跡。

24日,H&M連夜通過官方微博回應拒不道歉的態度進一步引發衆怒,抵制H&M之聲至今仍絡繹不絕。

事實上,在被抵制、被封殺之前,H&M在中國的故事,隨着近年來的關店潮、業績不佳,已經悄然走向了尾聲。

快時尚退潮

H&M作爲老一代快時尚品牌,近年正在被中國消費者拋棄。

2020年財年,由於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H&M集團銷售總額爲1870億瑞典克朗,較去年相比下降18% 。在中國內地的銷售總額爲97.5億瑞典克朗(約合74億人民幣),同比下降17%,多年來首次出現在華銷售額下降。

疫情之下的H&M迎來關店潮。2020全年,H&M在全球共關閉187家門店,中國關閉23家,關店數量爲全球之首。目前,H&M在中國共擁有505家門店,約佔全球門店數的十分之一。

《21CBR》記者梳理財報發現,2016年以後,H&M在中國的擴張步伐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放慢。

2012-2016年間,H&M在中國內地一直以年均80-90家的速度穩健擴張。從2017年開始,開店數出現滑坡,2017年淨開店62家,2018年淨開店24家,到了2019年,H&M的關店數反超開店數,淨關店10家。

H&M的銷售額也講了同樣的故事。2012-2015年,H&M在華銷售額增長率分別爲41%、25%、30%、16%,從2016年開始,H&M結束雙位數增長時代,除了2018年同比增長10%,其餘年份的營收增幅均在單位數,到2020年更是首次出現下降。

線下遇冷,也推動了這家老牌快時尚集團開始嘗試電商。

2018年,H&M開啓在中國的數字化轉型,先後上線在天貓H&M及H&M Home官方旗艦店,以及H&M官方微信小程序商城。截至目前,線上H&M會員在中國市場的註冊人數已突破1400萬人次。

H&M集團稱,2020財年的線上銷售額全年增長39%。雖並未公佈在中國的線上銷售額,但被國內各大電商渠道全面封殺,無疑將讓已走下坡路的業績雪上加霜。

羅蘭貝格消費行業首席研究員蔣雲鶯向《21CBR》記者表示,在中國,電商渠道對於銷售業績和消費者體驗都至關重要,對於鞋服品牌的貢獻少則15%,多則30%以上,此次風波在中短期內將爲H&M銷量帶來顯著影響。

即便新疆棉花事件平息,H&M也已經再難抓住中國市場。新業態不斷誕生,無論是其他快時尚品牌、國貨品牌還是線上品牌,均對H&M帶來了衝擊。

“鞋服一般呈現集團性特徵,大家都想爭取中國的大衆消費者。隨着新的業務模式突破、新銳本土設計師品牌和國貨品牌的出現,快時尚品牌的競爭邊界將越發模糊,” 蔣雲鶯表示。

輝煌不再

H&M在中國,是有過輝煌時期的。

2007年,在上海淮海路開出中國內地第一家門店時,H&M以低價、潮流的組合拳,在當時的年輕人中風靡,消費者一度需要排隊進店。

趕上快時尚的熱潮,H&M開啓大躍進,在開店和新品迭代兩個層次演繹“唯快不破”。

以平均8天一家的速度,H&M在各大城市購物中心裏跑馬圈地,至2015財年,H&M全系品牌在中國內地的店鋪數已增至353家,銷售額達105.59億瑞典克朗。在大中華區的僱員規模超過一萬人。

也是這年,中國內地成功超越H&M的發源地瑞典,成爲其全球第五大市場,3年後,中國內地再次躍升爲 H&M的第四大市場,僅次於德國、美國和英國。

2016年接受《21CBR》記者採訪時,H&M大中華區總經理Magnus Olsson曾這樣闡釋他的生意經:新店鋪選址要在客流量大、市場廣的地方,甚至要特別選擇很多競爭者和零售商聚集的地段,零售商越多,客流量越大。“H&M要最好的位置,做最好的生意。”

爲持續給年輕人帶去“新鮮感”,H&M將產品上新速度演繹到了極致,從設計到交貨的時間最短僅需幾周。

“店鋪幾乎每天都會增加新品,顧客今天在店裏看到的,會和4周後大不相同,這是H&M的強項。”Magnus Olsson表示,採用外包生產形式的H&M,在中國供應商的規模相當可觀,其中部分是黃金、鑽石級的合作伙伴。

當時Magnus Olsson對其在中國的發展野心十足,稱“只要消費者喜歡H&M,能夠保持高盈利水平,從一線城市到三線城市,H&M會持續開店。”

或許他也沒想到,H&M在中國內地的黃金期僅有短短十一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蔣雲鶯告訴《21CBR》記者,缺少與年輕消費者的對話、對中國本土喜好與多元需求的捕捉、與消費者的運營與互動有限,再加上受到中國本土品牌與DTC品牌的衝擊,都是使其發展受阻的原因。

如今,高調入場的H&M,或許要黯然退場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