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達芙妮大潰敗:從遍地開花到關店9成,靠貼牌自救?

百麗國際退市、富貴鳥破產……中國傳統鞋企集體淪陷,達芙妮仍在苦苦掙扎。

在消費升級之時,這家曾經遍地開花的中國女鞋之王,門店規模一縮再縮。截至去年末,門店總數242家,相較高峯時期的6881家減少96%。

截至3月26日收盤,達芙妮總市值僅3.54億港元,較巔峯時期的170多億港元萎縮98%。

6年虧損42億港元

達芙妮頭頂的中國女鞋之王桂冠,如今只能卸下。經過多年調整,公司經營狀況未能梅開二度,反而一降再降。

3月25日,達芙妮(00210.HK)披露2020年度業績顯示,其實現收入3.64億港元,同比下降82.89%,股東應占年度虧損2.42億港元,同比收窄77.39%。

放棄實體零售業務之後,公司主要收入來自於品牌業務和電商業務。去年,兩個板塊分別實現收入2.10億港元和1.48億港元,同比分別下降89.01%和31.16%。另外,公司去年首次實現許可權費收入515.8萬港元。

斑馬消費梳理發現,僅僅6年時間,公司就過山車般從高峯跌至低谷。要知道,2014年,公司收入規模是103.56億港元。

百麗國際退市、富貴鳥破產之後,難道達芙妮也要步其後塵?

去年以來的疫情影響,只是壓垮公司業績的一根稻草,多年以來不斷關店、被動轉型效果甚微,纔是業績持續下行的元兇。

從2015年開始,公司業績一路狂瀉,至2020年,股東應占年度利潤連虧6年,合計虧損約42.38億港元。

8年關店超6000家

達芙妮早期通過SHE和劉若英的代言家喻戶曉,市佔率一度將近20%,是中國大陸市場上頗有知名度的女鞋品牌。巔峯時期,與富貴鳥、百麗國際號稱中國鞋企“三駕馬車”。

隨着公司控制權更迭、經營乏力,達芙妮徹底淪爲三流品牌,門店規模一再萎縮。截至2020年底,公司擁有門店242家,相較高峯時期2012年的6881家,減少96%以上。

2019年,公司關店規模最大,當年淨關閉2395個銷售點,包括2174家直營店和114加盟店,銷售點同比減少86%。

公司的潰敗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1990年,臺灣商人陳賢民和張文儀共同創立的女鞋品牌達芙妮,1995年在香港上市。上市3年後,陳賢民退出管理層,由張文儀操盤。

當時的達芙妮如日沖天,但忽略產品質量以及設計穩定性,爲公司日後發展埋下重要隱患。

在公司行政總裁任上,張文儀因無法償還1500萬美元貸款而離開公司,陳賢民二度出山攬下爛攤子。

他力排衆議讓妹夫陳明源長子陳英傑出任公司行政總裁,希望這個年輕人能帶領公司走出泥潭。

在現在看來,這一決策並不明智。

雖然陳英傑23歲就進入公司,但商業建樹無多。廣爲人知的是,他以12臺賓利迎娶知名演員張國立的女徒弟韓雨芹,以及曾在中學時和與任賢齊共組搖滾樂隊。

在陳賢民、陳英傑聯手治理下,公司業績亦未有所改善,陳賢民在陳英傑勸說下再次退休。

2009年,公司引進投資機構TPG機構,並關閉京東、淘寶等線上分銷渠道,斥巨資參股電商平臺“光耀100”,最終在2013年因資金鍊斷裂而錯失線上發展窗口期。2014年,TPG抽身撤場,陳英傑在公司話語權降至冰點。

2017年,陳英傑退出,張文儀長子張智凱執掌公司。改朝換代之後,公司陷入關老店、開新店,以及將線上作爲去庫存渠道的逆操作之中。

隨着公司供應鏈被替換,投資機構威靈頓拋售股票撤離,公司乾脆在2020年中宣佈線下門店一個不留,從此徹底退出中國大陸及臺灣的實體零售業務。

靠貼牌自救?

一手創立的女鞋品牌跌入低谷,創始人陳賢民痛心不已,“如果能重來,我可能還會多做十年再退休”。遺憾歸遺憾,即便他再次迴歸,可能也迴天乏力。

最近幾年,中國鞋類零售市場發生了劇烈變化,消費乏力和新興品牌崛起等因素,讓傳統鞋企黯然失色。百麗國際在2017年退市,富貴鳥2019年宣告破產,給達芙妮這樣的老牌鞋企帶來不少壓力。

“以前生意好做,大家都比較懶。”在達芙妮執行董事張智喬看來,這是如今鞋企轉向的另一個原因。

斑馬消費注意到,國內一些老牌鞋類企業紛紛在輕資產模式上尋求生存空間。

星期六(002291.SZ)賣掉主營皮鞋製造的全資子公司後,不再保留鞋類生產產能,另一方面在加大加盟店的建設;“國貨之光”奧康國際(603001.SH)實施品牌授權模式等。

達芙妮也在這方面進行嘗試。在2020年度業績報告中,公司披露從2020年末開始採納主力發展其授權許可業務的策略。

在這種新業務模式下,公司的角色相較以前發生驚天逆轉。公司從主導生產管理轉型爲集中產品研發及設計、推廣及品控,將主導權交給加盟商及授權商,讓他們自行決定訂單款式和數量等。這和南極人、恆源祥的模式近乎一致。

但是,達芙妮能否成爲南極人第二,成爲鞋類市場的贏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