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冷鏈產業短板在哪?缺統一監管體系,數字化水平不高

目前我國冷鏈產業還在填補空白、追趕差距階段。

3月30日,在易流科技“雙塔”產品發佈會間隙,易流科技食品安全事業羣總經理王震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時採訪作出上述表述。

王震介紹,目前我國的冷鏈系統,在一部分跨國品牌、國際商貿、國際物流企業內部是接通的,但是在官方層面,則沒有統一打通的監管系統,甚至在冷鏈標準上也沒有和國際打通。此外,我國冷鏈系統內部也存在地域分佈不均衡的問題。

與此同時,冷鏈斷鏈情況也時有發生。在源頭、運輸途中、“最後一公里”的交付等環節,都會出現無法對食品儲存溫度進行實時動態監控的情況。

因此,他認爲,接下來,冷鏈產業的發展有待國家政策和標準的不斷完善,各市場參與者的數字化技術提升,以及社會公衆對冷鏈產業的不斷關注和提高要求。

我國冷鏈還在填補空白、追趕差距階段

“目前還是在填補空白、追趕差距階段”,問及目前我國冷鏈和國際的差距,王震以冷藏車爲例與日本做了對比。目前我國的冷藏車大概有27-28萬輛,如要達到日本的水平則至少需要120萬輛,差距很大。

與此同時,目前我國的冷鏈系統,在一部分跨國品牌、國際商貿、國際物流企業內部是接通的,但是在官方層面,則沒有統一打通的監管系統,甚至在冷鏈標準上也沒有和國際打通。

此外,我國冷鏈系統內部也存在地域分佈不均衡的問題。

王震介紹,我國目前冷鏈分佈的情況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性差異相同,東部地區、南方地區更加發達,西部地區和北方地區雖然有很多食品原產地,但在產地的“最先一公里”的冷鏈做得非常不到位,最突出的就是產地倉的冷庫等基礎設施缺乏,並且監管不到位。

他表示,目前在冷庫的日常管理和運營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數字化水平還很低。“冷庫一般工作人員的數量和其庫區面積相比是很少的,也就是說按照傳統的管理模式,基本等於沒有‘過程管理’,這就要求一定要用機器代替人工,用數據代替經驗。”

未來兩年內或將出現冷鏈行業巨頭

據他觀察,目前國內的冷鏈行業處於蓬勃發展階段,暫時沒有明顯的瓶頸,市場也是越來越大,預計今後兩年內會出現行業龍頭企業。

爲何蛋糕能夠越做越大,在王震看來,一是公衆對品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國家政策的推動。“假如未來消費者拿到一個冰淇淋以後,就要掃一下碼,看到底合格不合格,假如有一天有80%的人有這樣的意識,我個人預判屆時的冷鏈市場至少是現在的10倍甚至100倍都有可能。”

至於未來是否會出現價格競爭,王震認爲一定會有,但不會嚴重到惡性競爭,“不僅僅是這個行業成本比較高,最主要的一點,我國冷庫容積的人均佔有量相比發達國家是低得多的。”

冷鏈存在斷鏈情況

據瞭解,近年來,隨着生鮮電商、社區團購這種流通半徑更小的冷鏈消費模式的出現,使得出現了圍繞着主要城市爲核心、向城郊和周邊衛星城輻射的短鏈化趨勢,在這個領域下的冷藏冷凍需求增速也呈現比較快的發展態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每年因冷鏈斷鏈而造成的食品腐敗浪費數量非常驚人。在王震看來,這背後的核心是國家標準的缺失、數字化水平低等原因,但還有一個深層次的產業因素,即產地倉很多都不具備合格的冷藏能力,所以大量的腐敗浪費其實在源頭就已產生,這個也和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尤其是集約化程度比較低有關。

同時,也有在運輸途中斷鏈的情況,比如有些冷藏車不開冷機等。“雖然有些食品的表面看上去影響不大,但這不是一個好現象。”此外,也存在在“最後一公里”的交付環節,無法對食品儲存溫度進行實時動態監控的情況。

數據治理將成供應鏈物流新主題

談及此次疫情中所暴露中的冷鏈物流短板,王震認爲,突出了我國冷鏈行業目前全鏈透明、全程追溯都很缺乏。但同時也推動着冷鏈更快發展,因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何爲冷鏈。

他舉例稱,2019年至2020年初,我國冷鏈車增加了3萬多臺,而2020年一年冷鏈車增加了將近7萬臺,這背後不僅有國家政策的推動,也是公衆對冷鏈食品要求更高的體現。

針對供應鏈物流管理,3月30日,易流科技發佈了“供應鏈控制塔”、“食安數智塔”兩款新產品。

其中,供應鏈控制塔是包含軟硬件產品於一體的完整解決方案,可適用於快消、電子等多個領域的貨主企業,企業管理者可以通過該工具完成對企業供應鏈宏觀層面的監測、部署與優化。
食安數智塔則主打食品安全,結合易流已有的覆蓋“倉車店”的冷鏈IoT產品,與智慧園區、智慧物流、智慧農業、智慧餐飲等場景下的新增產品,最終可形成“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的食安監管能力,爲食品行業保駕護航。

王震認爲,接下來,冷鏈產業的發展有待國家政策和標準的不斷完善,各市場參與者的數字化技術提升,以及社會公衆對冷鏈產業的不斷關注和提高要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