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是一戰前歐洲的五強之一,雖然是一個多元國家,但是在它存在的短短几十年裏已經發展到足以影響世界力量平衡的地步,在軍事工業上頗有建樹。其著名的軍工企業如斯柯達,該公司設計製造的M.11式305毫米榴彈炮,是一戰時期最好的陸地重炮之一。

 M.11型305毫米重型榴彈炮

爲大戰而生的重炮

普法戰爭之後的歐洲一直硝煙瀰漫,尤其是巴爾幹半島,它被稱爲“歐洲的火藥桶”,面積不算大的歐洲卻擁擠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軍事強國,加上各種矛盾叢生,很容易就演變成一場世界大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各國都加緊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20世紀初,奧匈帝國和斯柯達公司簽訂了重炮合同,305毫米重炮就是其中一項。

 斯柯達M.11型305毫米重型榴彈炮

其實對於當時的情況而言,發生在亞洲的日俄戰爭就是一場熱身戰,這場戰鬥已經將塹壕、鐵絲網、機槍、重炮等元素統統表現出來,在那個沒有坦克的年代,重炮就是破解敵方防禦線的最佳武器,一戰前各國紛紛發展相關武器。

M.11式305毫米榴彈炮

1911年,斯柯達完成了305毫米重型榴彈炮的研製工作,也就是M.11式305毫米榴彈炮。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該炮一方面儘可能做到“瘦身”,另一方面是世界上第一款考慮機械化的重型榴彈炮。

 305毫米重型榴彈炮

火炮採用小倍徑身管,身管上方爲兩個巨大的液壓復進裝置,下方爲火炮俯仰調節的巨大齒輪結構,簡易的光學觀瞄設備在左。爲了承受火炮射擊時巨大的後座力,火炮還專門設計了一個鋼質底座,讓火炮的部署工作變得更輕鬆。

爲了提高機動性,火炮可分解運輸,拆解成3個大部件,用專門設計的鋼輪拖車裝載,對於一款如此重量級的火炮來說十分重要。

 M.11型305毫米重型榴彈炮

火炮全重28噸,有輕型和重型兩種榴彈。輕型榴彈重287公斤,主要針對缺乏重型堡壘等結構保護的目標,能夠在平地上炸出一個直徑幾米的大坑,最大射擊距離11300米;而重型榴彈重382公斤,主要針對堅固堡壘等鋼筋混凝土目標,炮彈可以擊穿保護層進入內部爆炸,是不折不扣的要塞毀滅者,據稱能擊穿2米厚的鋼筋混凝土,不過這種炮彈射擊距離只有9600米。

火炮採用大仰角發射,炮口初速度340米每秒。因爲火炮本身太重,從分解到進入陣地組裝完成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而重達300來公斤的炮彈裝填也不容易,火炮持續射擊只有10發每小時。

M.11型305毫米重型榴彈炮

一戰爆發後,尤其是戰局陷入塹壕僵持階段,M.11成爲奧軍的主要重型榴彈炮,參與了一些大的戰役。

不過當戰場演變成運動戰時,哪怕早期的坦克部隊每天只能推進一二十公里,對於M.11這種笨重的火炮也是致命的,它根本就沒有時間進入陣地組裝發射,或者拆解撤出陣地,只能和其他重炮一樣,退出歷史舞臺。

 一戰英軍重炮

結語

M.11型305毫米重炮作爲奧匈帝國的軍工代表作之一,將這個短命帝國的強大表露無疑,在一戰戰場上給了對手深刻的教訓。

不過作爲一款有很深時代烙印的武器裝備,它是塹壕戰、要塞戰等老舊思想下的產物。一戰將地面作戰發展至空地一體,看似不起眼的飛機對地面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而地面的坦克也表現出更強的突破能力,像M.11這樣笨重的大口徑火炮只不過是一個巨大的鋼鐵靶子罷了。

 一戰德軍重型榴彈炮

也正是如此,一戰後這類重型巨炮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適合於騾馬、汽車拖曳的野炮、山炮或者榴彈炮,少數幾款超大口徑的火炮也只是作爲特殊攻城武器使用,並不在一線作戰部隊普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