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德國在二戰前兩年就展開了重型坦克的研製項目,不過按照德國的坦克計劃,下一代坦克應該是一種安裝75毫米炮,重約40噸左右的“重型坦克”;等到二戰開始後沒兩年,德國就開始了“獅”式重型坦克的研製,而重量也飆升到70~90噸級,最後因新的超重型坦克項目上馬而終止。

 獅式重型坦克

來自戰場的警告

讓德國人痛下決心研製重型、超重型坦克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戰場上形形色色的對手。法蘭西戰役期間,德軍見識了英軍瑪蒂爾達步兵坦克、法軍的B1重型坦克和夏爾2C這種老古董重型坦克。

在蘇德戰場上,德軍又連續被蘇軍新式的T-34、KV-1打擊,幸好初期因爲數量太少起不到決定性作用,除此之外蘇軍的T-35和T-28這些多炮塔怪物同樣讓德軍喫不消。

 T-35多炮塔重型坦克

相比之下二戰初期德軍手中一到四號坦克,加上捷克造的35T、38T坦克,雖然性能平衡,達到了設計初衷,但卻無法和世界那些重型坦克一比高低,這種情況深深的刺激了元首的心,他迫切希望德國也有那麼幾款能夠抵擋一切的重型坦克。

輕重“獅”式

“獅”式重型坦克的具體設計,是在參考了繳獲自蘇軍的T-35之後成型的,按照設想這種重型坦克應該是一種安裝了150毫米口徑炮,或者105毫米長身管炮,行駛速度約40千米每小時,重量約90噸的坦克。

 獅式重型坦克

雖然克虜伯對此項目投入較多,但是也認識到研製如此重量級的坦克並非易事,最大的麻煩就是沒有合適的發動機,以及可靠的傳動變速機構,於是“獅”式實際上有輕重兩個型號。

重型“獅”式重90噸,採用常規中置炮塔,主炮爲一門L/70型105毫米火炮,但是元首更希望使用150毫米口徑的坦克炮;在裝甲防護上,坦克增加的重量大多用於此,正面裝甲厚度達到120毫米;不過增加的重量讓坦克的最大行駛速度只能達到23千米每小時,這還是設想中。

 獅式重型坦克

輕型“獅”式重量降低到76噸左右,炮塔靠後佈置,主炮仍然爲一門L/70型105毫米火炮,正面裝甲降低到100毫米,行駛速度提升至27千米每小時。

以上兩個方案中,元首當然更喜歡重型“獅”式,他開始直接干涉坦克的研製,要求正面裝甲提升到140毫米,不顧克虜伯公司設計師的反對,一定要安裝一門150毫米炮,並且還將保時捷團隊加入項目。經過兩個大團隊的努力,它們通過將炮塔改爲輕“獅”那種後置炮塔,算是勉強把火炮塞進了炮塔,但卻無法正常使用,坦克全重也上升到了120噸,實用性幾乎爲0。爲了不讓項目流產,克虜伯的設計師將L/61型128毫米炮的炮管截短,然後作爲坦克的主炮,這樣坦克總算具備了一點點現實意義,這個方案就是著名的VK7201(K)。

 遊戲中的VK7201(K)

除了主炮和裝甲的爭論,設計師同時要考慮的東西還很多。動力上一直無法找到合適的發動機,他們甚至考慮將1000馬力的20缸奔馳發動機裝上去,而這種發動機主要用於魚雷快艇。後來設計師又看中了邁巴赫的HL 230 P30型12缸汽油發動機,它的尺寸要小得多,更適合於坦克使用,不過動力輸出只有800馬力,平均約8馬力/噸,能夠保持基本的機動性。

“獅”式項目的終結

也許正是克虜伯設計師的堅持,他們始終認爲輕型“獅”式更加實際有效,從設計指標來看它確實和後來的虎王差不多,設計師們也致力於兩者之間零配件通用,這種思路讓元首有點惱火。

 獅式重型坦克

1942年,元首的摯友保時捷博士向元首提交了另一種採用電傳動的超重型坦克計劃,也就是後來的“鼠”式,別的先不說,至少元首對這保時捷博士熱愛超重型坦克的態度還是很認可的,同年7月克虜伯公司的“獅”式項目下馬。

 鼠式坦克

儘管“獅”式沒能成功走下裝配線,但是通過對它的研究,讓克虜伯和保時捷兩個團隊都積累了一些重型、超重型坦克的設計經驗,雖然“獅”式是奔着超重型坦克去的,但是輕型“獅”顯然更加實際,它與虎王反而比較相似,倘若元首允許輕型“獅”式繼續進行,也許二戰後期出現在戰場上的就不是虎王,而是“獅”式了。

 重型獅式坦克

“獅”式的失敗是多方面的,技術層面佔了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元首的瞎指揮。以當時的技術力量,要想造出70噸級以上的坦克,還兼顧機動性、可靠性和防護力等因素,原本就是一個大難題,放在今天能夠完成的國家也不多;原本就如此艱難了,元首還一意孤行,更增加了難度,這樣的項目就算繼續下去,也會和後期那些末日超重型坦克項目一樣走入死衚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