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同心奔小康】一項扶貧產業如何“起死回生”?——南疆脫貧縣扶貧產業觀察

  在新疆和田皮山縣闊什塔格鎮加依納古特村,布威薩熱·阿卜杜傑力(右二)等展示收穫的驢奶(2月4日攝)。(新華社發)

  地處我國西部崑崙山腳下的皮山縣闊什塔格鎮加依納古特村,50歲的布威薩熱·阿卜杜傑力摸黑早起已是常態。“要不是這些毛驢,以往誰不是睡到日上三竿。”說起每天伺候毛驢的“喫喝拉撒”,布威薩熱·阿卜杜傑力坦言,“伺候得心甘情願”。

  “那可都是能生金的驢,寶貝得很。”布威薩熱告訴記者,除了賣驢駒,她每天僅擠驢奶就有700元的收入。可就在幾年前,這些毛驢還是她的一塊“心病”。

  2017年,皮山縣在原有兩萬頭驢的基礎上,從內蒙古等多地購進大批扶貧驢,重點發展驢產業。本以爲藉助當地上千年養驢傳統,發展驢產業既“得民心”又有效益。然而“水土不服”的毛驢卻陸續出現死亡現象。

  “水土不服,加之產業體系銜接不到位,缺少科學養殖。”皮山縣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局長沙塔爾·加帕爾說,一鄉一個養殖模式,不僅使毛驢受胎率不高、飼養不規範、產奶率不高,疫病防治也不到位,最終導致損失慘重、教訓深刻。

  爲了補短板,皮山縣建立完善品種改良、疫病防控、飼草料、保險和延伸產業鏈五大體系。“通過與科研院校合作,引進專家常駐,提高毛驢受胎率;同時引進企業,採取‘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建設毛驢標準化養殖基地和覆蓋各鄉鎮的配種站和擠奶站,實現毛驢養殖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配種、統一擠奶、統一管理。”沙塔爾說。

  如今,加依納古特村養驢專業合作社棚圈門口貼着《皮山縣養殖合作社疫病防控管理制度》和飼養配方方案,包戶技術員和責任幹部隨叫隨到。而在村委會,每頭驢都有一份“健康檔案”和指定的“保健醫生”。

  “我們按照檔案提醒農戶將懷孕、生產的母驢送到合作社或者企業託管,根據驢奶驢駒銷售獲得分紅。”村委會主任麥麥提·約麥爾說,經驗教訓加上層層培訓,農戶養驢的傳統觀念大大轉變,基層幹部也懂得尊重規律、科學發展產業。

  皮山縣也在爲驢產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做着種種努力:先後改造5萬多平方米棚圈,新建、擴建一批村級配種站,優化農業種植結構,通過擴大飼草料種植面積解決飼草供應難題,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接下來還要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在提質增效、延伸產業鏈上持續發力。”沙塔爾說。

  目前,皮山縣驢存欄量達到4.2萬頭,1.8萬名貧困戶參與毛驢養殖。曾經遭受重創的扶貧產業“起死回生”,成爲當地帶貧益貧的主導產業之一。(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9日電記者關俏俏趙戈白志強)

原標題:【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同心奔小康】一項扶貧產業如何“起死回生”?——南疆脫貧縣扶貧產業觀察

值班主任:李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