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王牌對王牌》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在“中華曲庫”環節,汪峯每次都非常積極地跑去參與搶答。

但是當屏幕上出現刀郎的照片時,他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既沒有說歌手,也沒有說歌名,可能連節目組都沒想到,10多年過去了,汪峯依然沒有認同刀郎的風格。

一、

回想刀郎的歷程,可謂是有趣中透露着迷惑。

刀郎憑藉《2002年的第一場雪》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按理來說,發行了270多萬唱片,這樣的戰績,已經足以傲視羣雄,被圈子所吸納。

可是放到刀郎身上就不同了,他不僅沒有融入到圈子裏,還成了樂壇的排斥對象。

例如:

汪峯就在刀郎憑藉《2002年的第一場雪》出道的時候就評價“刀郎的歌都很普通,他的成功是媒體炒起來的,這是虛假的繁榮”。

完了還補充了一個充分的說明,說大家只是聽慣了精緻的音樂,而刀郎的成功完全是因爲他的歌在農村銷量比較龐大。

如果直白地去看汪峯這個評語大致意思就是說,喜歡刀郎歌的大多數是農民,而且農村人多所以銷量纔好。

除了汪峯之外,那英和楊坤也是“瞧不起”的主力軍。

楊坤給予刀郎的評價就是:“那是音樂嗎?”

那英更狠,不僅評價刀郎的歌曲沒有審美觀點,而且寧可“音樂風雲榜”的名額空缺也堅持刀郎不能上榜。

雖然已經過了十多年,但是至今“槽老弟”依然不理解“音樂審美”到底是個啥東西。

二、

那麼爲什麼刀郎融不進樂壇這個圈子呢?

其實說白了,就是刀郎的歌曲當時太能打了,嚴重的威脅到了一部分人。

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專輯有多牛,當時周杰倫作爲橫空出世的鬼才《七里香》全球銷量高達260萬,但是刀郎《2002年的第一場雪》僅內地的銷量就幹到了270萬張專輯,這還不算盜版的那些。

就說當年張藝謀邀請刀郎參加《十面埋伏》的首映禮,那時可是個大場面,劉德華,張信哲,陳慧琳,朴樹等等大牌明星都在場。

這些明星可都代表着不同的圈子,比如“香港樂壇”“獨特的京圈”

當紅的刀郎如果想去結交一下,肯定很簡單,但是刀郎卻沒有。

這麼重要的機會都不理會,就更別提其他情況了,所以刀郎被內地樂壇羣攻的時候,沒有人站出來爲他說話。

就是因爲刀郎沒有結交過任何圈子,所以別人在攻擊他的時候也就無所顧忌了。

三、

不過好在,刀郎雖然被一些人排斥,但是喜歡他的歌迷卻越來越多了,這也就是開頭咱們說的“迷惑”。

其實說到底,這也是刀郎的一個優點,他不去搞圈子那一套,只專注作品,這樣的作品自然質量很高。

再有一點就是,如果刀郎也隨波逐流的話,可能他也就唱不出那麼滄桑的歌曲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