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新浪財經APP,瞭解更多期貨內容

原標題:銷售放量抵不住豬肉價格下跌 一季度頭部豬企僅牧原預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董 鵬   

4月15日凌晨,某財經微信羣裏仍然有人在轉發豬肉股的一季度業績預告……牧原股份,預計一季度淨利潤67億元至73億元,同比增長62%至77%;新希望,預計一季度淨利潤1.2億元至1.8億元,同比下降89%至93%。

他沒注意到的是,其他產能排名靠前的豬肉股同樣面臨着下滑,正邦科技天邦股份同期利潤預降幅度均超過50%。

這是生豬養殖業景氣度的系統性下降,與上市公司自身經營關聯有限。

統計22省市生豬平均價周度數據可以看出,今年一季度生豬價格出現了明顯下降,2020年一季度平均價爲36.58元/公斤,至2021年一季度價格降至31.53元/公斤,降幅接近14%。

尤其是3月下旬,豬價下跌尤爲明顯,26元/公斤的價格已經跌至2019年三季度豬價快速拉漲階段水平。要知道,上述樣本數據還只是平均值,而當豬價回落反饋到相關上市公司的銷售數據上,其同比降幅會更爲明顯。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爲,隨着今年一季度業績的出爐,豬肉股從2019年6月開啓的業績成長週期就此宣告結束,即便後期豬價仍有反覆、下半年養殖企業繼續放量,多數公司已經難以挑戰2020年的高利潤基數。

當然,單個公司需要單獨分析,就比如業績層面進一步夯實自身龍頭地位的牧原股份。

豬價下跌,行業毛利率下降

納入Wind生豬產業的A股公司,數量不少,但是業務都比較龐雜,有做肉製品的,也有原本是禽類養殖或者飼料生產的企業。

所以,真正具備觀察價值的樣本,只有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加上“替補”的天邦股份,這五家上市公司生豬出欄量位居行業前列,勉強湊上個五巨頭。

而最新給出具有導向意義的是正邦科技。公司在4月14日的業績預告中表示,預告一季度淨利潤下降66%至77%。

在這一背景襯托之下,次日新希望、天邦股份預告業績下滑給人的感覺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不足爲怪了。

在這五個頭部豬企中,唯有牧原股份實現了同比增長,但增速已是不比當年。

一切都有跡可循,並非需要公佈業績預告時才能知道上市公司賺錢與否,根據逐月銷售數據完全可以追蹤到行業景氣度的高低。

以正邦科技爲例,統計該公司披露的各月銷售數據可以看出,2021年一季度生豬銷售均價爲27.7元/公斤,較2020年同期的35.2元/公斤下降超過21%。

大宗商品諮詢機構卓創資訊數據也顯示,一季度生豬價格的同比下滑,不同點只是跌多跌少的問題。

其中,卓創追蹤的外三元生豬數據跌幅更爲明顯。2021年一季度,國內外三元生豬出欄均價由37.06元/公斤跌至24.76元/公斤,季度出欄均價爲30.96元/公斤,同比下跌16.99%。

究其原因,卓創資訊將其歸結爲“一是1-2月非瘟疫情加重,部分中(型)豬流入市場;二是業者錯誤高估存欄損失,忽略養殖企業復產情況,壓欄較普遍,導致生豬出欄體重脫離標準線。”

21世紀資本研究院則認爲,階段性的偶發因素不會改變行業運行趨勢,在生豬產能恢復的基礎條件下,行業供需關係走向平衡大勢所趨,相應的豬價理性迴歸纔是必然。

而這對生豬養殖企業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利潤率的下降。

牧原股份,2020年生豬成本始終在15元/公斤上下波動,今年3月生豬銷售均價23.21元/公斤,毛利8.21元,毛利率35.37%。

而在2020年3月,該公司生豬銷售均價爲31.38元/公斤,毛利16.38元,毛利率52.2%。換言之,今年3月牧原股份毛利率同比出現了近17個百分點的下降。

成本優勢明顯的牧原股份都是如此,更何況新希望、正邦科技,其利潤率降幅預計還會更高。

雖然上市公司在一季報中不會披露分產品的具體毛利率數據,但是等到定期報告正式發佈時,豬肉股淨利率等指標勢必大幅下降。

至此,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的,以豬價上漲爲主要推動力的養殖業增長週期,就此告終。

“以量補價”,銷量增幅決定增長與否

21世紀經濟報道3月13日的《硬核投研》報道曾作出預判,從1-2月的銷售數據來看,牧原股份一季度仍然有望實現增長,即便是在2020一季度41.31億元高利潤基數的背景下。

結果是,牧原股份一季度淨利潤預計在63億元至73億元,成爲了上述頭部豬企中唯一實現增長的公司。

彼時的判斷依據,就是牧原股份的銷量增速,完全可以覆蓋豬價下跌的影響。

統計數據顯示,1-2月,牧原股份生豬銷售合計488.7萬頭,同比增長349.2%,相當於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和新希望三家之和。

同期,正邦科技、新希望銷量增速爲89.8%、87.68%,雖然增幅已經十分可觀,但是增速遠遠低於牧原股份。

上述差異一直延續到了今年3月,牧原股份生豬銷量增速繼續保持全行業領跑位置,這也成爲了公司業績增長能夠一枝獨秀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在2021年生豬價格回落預期明確的背景下,用銷量的增長來對沖豬價下滑,已經成爲各家養殖企業首要應對策略。

新希望等企業,也並非不想讓生豬銷售大規模放量,關鍵在於公司是否具備這一能力。

3月中旬,一度陷入財務質疑風波的牧原股份曾對其自身高利潤率的成因加以說明,其中最爲關鍵的信息是公司首次披露了新希望等公司組團“進貨”。

以2020年1-9月爲例,溫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等4家A股頭部豬企,便合計向牧原股份採購226.19萬頭仔豬,46.92萬頭種豬。

新希望等公司出售的生豬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外採仔豬。而自非瘟疫情暴發後,仔豬價格於2019年初先於生豬價格開始上漲。

數據顯示,2019年初,22省市仔豬平均價爲23.06元/公斤,至2021年3月末,這一價格已經升至108.29元。

仔豬價格大幅上漲,新希望等公司生豬育肥整體成本隨之上升,出售仔豬的牧原股份則剛好相反,充分享受了仔豬產品利潤擴張的紅利。

換言之,當生豬價格回落至20元/公斤時,外購仔豬佔比過高的企業就會虧損,而即便生豬跌至20元/公斤以下,牧原股份仍然有利可圖。

景氣度下滑“豬肉變雞肋”

經過一季度的連續回落後,生豬價格至今未有起色,22省市生豬平均價至4月初仍然處於下跌狀態。

對此卓創資訊也指出,進入4月份,豬價不斷衝破養殖戶心理防線,豬價單日下跌幅度達0.6-1.0元,同時根據生豬週期推算,4月份肥豬出欄量持續增加,加上3月下旬市場二次育肥普遍增多,對應到4-5月份商品豬出欄,供應鏈相對充足。

值得關注的是,從生豬價格歷史走勢上看,歷年二季度由於身處消費淡季,當期豬價多呈現下跌走勢。

等到消費淡季過去,豬價雖然存在一定反彈可能,但是又面臨着大週期生豬供給增加的壓制,全年豬價難以回升至2020年的高點。

就企業層面的風險管理而言,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爲,在當前生豬期貨的市場規模和容量下,並不足以支撐各家生豬行業的對沖需求,相關公司只能通過自身經營的調整儘可能“熨平”豬週期。

主要應對措施,仍然是上述“以量補價”策略。

包括新希望、正邦科技在過去兩年均處於產能擴張期,並對未來幾年出欄量作出了詳細規劃。如新希望此前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公司2021年生豬內部考覈目標爲2500萬頭”,較2020年實際銷量增加3倍。

牧原股份的出欄計劃,則需要等到2020年年報正式發佈後方能敲定,但是從今年前3個月772萬頭的銷量數據和部分賣方機構超過4000萬頭的出欄預期來看,公司也是下定決心要大規模放量。

從歷史銷售節奏上看,各家頭部豬企的重點是下半年,屆時生豬銷量會較上半年出現明顯提升。

只是,有一個問題。生豬行業與其他週期性行業類似,產品價格上漲對公司業績的提升力度要遠遠大於銷量端的增長,“以量補價”只是豬價下跌週期中,行業內部所作出的一個無奈選擇罷了。

在業績增長核心驅動力,即生豬價格的上漲支撐後,相關企業盈利增長難度隨之增加。即便強如牧原股份,過往的高利潤基數也會對公司未來幾年的利潤增長設下重重關卡。

過往動輒10倍以上的高增速,將難以重現。甚至,整個行業可能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來消化2019年至2020年的飆漲行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