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習黨史的重要論述講話精神,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學習熱潮,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和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誌辦聯合出品了《“北京黨史”慕課》系列專題片。該系列片以《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爲準繩,與《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黨史權威著作對標對錶,從一件文物、一個細節切入,進行懸念性設計,通過權威專家講述,還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理想和情懷。

從3月22日起我們爲您在市級網絡平臺、移動地鐵公交平臺、樓宇戶外大屏、各大新媒體平臺等陸續播出。

今日,爲大家推送第24課 吉安所左巷的紅色印記

1918年,25歲的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做了一陣子名副其實的“北漂”。他的“北漂”生活到底是啥樣子呢?我們來看看他的喫、穿、住、行。

咱們先說“行”。毛澤東的第一次進京之路可謂坎坷。1918年8月15日,毛澤東和蕭子升、羅學瓚、羅章龍、陳贊周等20多名新民學會會員,離開長沙前往北京,準備到法國勤工儉學。他們的路費是找朋友借的,火車走到河南偃城,因爲大雨沖壞了路基,一行人不得不下車想辦法。第二天大雨停了以後,他們步行60多里走到了許昌,再從許昌乘火車,經過兩天兩夜才最終到達北京。

咱們再看看“住”。剛到北京,毛澤東先在老師楊昌濟家住了幾天。因爲居住分散、和新民學會會員聯繫不方便,毛澤東又在景山東街的吉安所左巷8號租了一個小房子。房子很小,使用面積不到10平方米,典型的“一間屋子半間炕”。毛澤東在《新民學會會務報告》中說:“八個人居三間很小的房子裏,隆然高炕,大被同眠。”他後來在回憶這一幕時又說:“我們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時候,擠得幾乎透不過氣來。每逢我要翻身,得先跟兩旁的人打打招呼。”

咱們再看“喫”。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在外邊小飯館子裏喫飯,價格不低,沒幾天就受不了了。於是他們又開始試着自己做飯,沒有炊具,他們就用搪瓷面盆當鍋。大米價格貴,他們就以麪食爲主,加上蔥花、鹽末,湊合着喫。有一次,蕭子升做了一大盆麪糊,口味太差了,雖然大家外出勞累了一天餓得不行,但還是難以下嚥。房東是一位滿族婦女,看到他們做飯的情景,就過來教他們發麪蒸饅頭。同院送水的老侯是山東人,也把自己的炊具搬過來,幫助他們做飯,和他們搭夥一起喫饅頭就鹹菜。

穿就更窘迫了。羅章龍回憶,他們“八個人只有外套兩件,出門時輪流穿着。”入冬以後,凍得實在受不了,他們白天就到北京大學紅樓圖書館閱覽室裏避寒。

艱苦的生活沒有讓毛澤東這些年輕人灰心,他們以苦爲樂,奮發向上。也就是這段時間裏,毛澤東讀了許多從未讀過的書刊,接觸了許多從未接觸過的人物,努力尋找解決中國問題的道路,也奠定了他的馬克思主義基礎。

  

(來源:北京長城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