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小做散:張家港行董事長詳解小微業務再下沉

“中小銀行是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銀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定位就是做小、做散。”近日,張家港行董事長季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詳解了該行業務再下沉的經驗和挑戰。

“目前小微業務仍是藍海,遠未達到天花板。”在季穎看來,若堅持“專業、專注”的經營理念,向專業化、差異化深度轉型,“做小”也能做大,“做散”也能做快。

目前,在國內4000多家銀行中,中小銀行佔比95%以上。但在利率市場化和國有大行業務下沉等多重壓力下,農商行等中小銀行淨息差持續收窄,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銀行業競爭是必然的,中小銀行要直面競爭。農商行要做的首先是服務好存量小客戶,其次是業務再下沉,挖掘出在整個金融系統從來沒有貸過款、但有資金需求的貸款戶。”季穎稱。

作爲全國首家由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的農商行,2017年1月,張家港行(002839.SZ)以每股4.37元的發行價在深交所上市。上市3個月,股價就創下27.41元的歷史高位。4年之後,張家港行股價回到發行價附近,截至4月15日收盤,收於5.48/股。

第一財經:近年來,國有大行、股份行的業務不斷下沉,對地方中小銀行的業務有什麼影響?如何應對?

季穎: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加碼小微企業,會搶走中小銀行的部分優質客戶。但中小銀行尤其是區域性銀行,更具有渠道下沉的優勢,對當地企業瞭解也更加深入。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多,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市場廣闊,目前甚至未來多年依然是業務藍海。

零售業務不同於大批發業務,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對價格不太敏感,更在乎的是放款的速度和效率。只要我們足夠下沉,反應快速,生存空間就仍然廣闊,具有很大的成長性。

例如,2017年年底,張家港行個人生產經營貸款餘額爲38億元,2018年爲76億元,2019年又增長50多億元,2020年年底餘額爲175億元。近期已經突破了180億元。

爲踐行“兩小”戰略,推進集約化經營、整合線上線下渠道,張家港行將小企業部、微貸金融事業部升級爲一級部門,成立渠道管理部,整合設立零售金融總部、金融市場總部、授信審批部,更名設立數字銀行部。

經過3年的發展,其中微貸部門人均管理貸款超過5000萬元,服務4萬了多個人生產經營戶,戶均只有40多萬元,不良率控制在1%以內,遠超同業平均水平。

當前,我們正做微貸技術的輸出,幫助省內外一些農商行組建微貸團隊、培訓員工、建立IT系統等,讓他們有專業化能力在本地下沉。

第一財經:疫情之後,2021年的信貸投放有何計劃?

季穎:最近幾年來,我們一直實施“做小做散”的信貸戰略,並堅持本異地機構之間、異地機構之間及新老機構之間適度差異化管理原則,嚴格大額授信准入。

2021年計劃新增150億元信貸投放。其中,微貸部門的信貸增量爲60多億元,普惠性小企業部的信貸增量爲35億元,其他個貸零售包括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等業務信貸增量爲30多億元,公司類貸款的增量在10億元左右。

第一財經:近日,中央決定將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工具延期至2021年底。到期之後,對銀行影響有多大?

季穎:屆時銀行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但只是少許影響。根據測算,我們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收回率在99%以上,可能會出現幾千萬的壞賬。銀行的本質是經營風險的企業,基本要求是確保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

2017-2020年三年,我們從嚴認定不良,並加大撥備計提力度。截至去年末,不良貸款率1.17 %,較年初下降0.2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310.51%,比年初提高58.37個百分點。

第一財經:一般來說,中間業務佔比高意味着銀行收入和業務多元化程度高。如何提高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

季穎:當前,銀行淨息差有收窄的趨勢,金融脫媒也在加快,但同時我國財富管理還處在爆發式發展的階段。我國有規模巨大的中等收入階層,潛力巨大。因此,我們不會只充當資管變局下的配角,也打算與其他機構聯合成立理財子公司。

除此,目前也在加碼個人消費商戶收單業務,正在投入期,預期未來幾年會有良好的回報。

張家港行2020年上半年淨息差爲2.79%,下半年雖然降低了幾十個BP,但仍然高於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銀行的核心能力在於資產端的投放,來自於對客戶分層、分羣和實施差別化服務,這是過去幾年打造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