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位媒體代表參加投票,最終收到有效選票127張。吳前最終得到276分,以高出第二名47分的絕對優勢,摘得職業生涯首個MVP。可惜這個結果沒能平息MVP紛爭,不少球迷還在爲郭艾倫沒入圍MVP候選榜單爭論不休。即便“大侄子”發文尊重規則,大多數人還是不肯善罷甘休。

1.頂級數據表現卻被擋在門外

場均23.1分排本土球員第二,場均8.1助攻排本土球員第一,效率值17.1本土球員第五。數據聯盟頂級水準,賽場表現有目共睹,遼寧隊也是聯盟第二戰績,可郭艾倫就是沒入圍MVP候選榜單。爲何?那些噴贊助商利益作爲,或者聯盟刻意排斥,毒sir覺得都是無中生有的胡鬧。玩家沒上榜,只有一個原因——撞上了遊戲規則。

郭艾倫個人累計貢獻值不如隊友趙繼偉,而評選規則又指明每支球隊候選人不超過1人,“大侄子”必然名落孫山。個人累計貢獻值有一套非常複雜的計算方法,用來衡量一個球員整個賽季的全面表現。這套公式科學嗎?不知道。反正是國內籃球專家的智慧結晶,你我瘋狂謾罵並沒有意義。可在“累計貢獻值+同隊只有1人”兩條規則合力之下,聯盟門面卻被擋在榜單之外。

2.數據不能完全體現球員價值

其實當MVP候選結果出來之初,聯盟也深知必然會遭來異議,所以連夜開會討論如何圓場。最後認爲賽季之前已定規則,決定堅持執行。無規矩不成方圓,郭艾倫落榜也情有可原。可這事肯定不能就這麼算了,深挖事件背後的本質,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而這場紛爭歸根結底,還是CBA處理籃球數據的功底太差。

數據可以衡量一名球員價值,但諸如得分、籃板和搶斷等簡單值,並不能作爲全面考察球員的依據,畢竟不排除存在打球一般的數據刷子。於是通過一些高階算法,又能得出展現球員水平的效率數據,比如真實命中率、攻防效率和助攻失誤比等。目前最具價值的數據是霍林格效率值(PER),它能排除上場時間、得分方式和球隊風格等差異因素影響,算是衡量球員個人價值最好的數據參照。

不過PER也不能完全體現球員賽場表現,比如一些只會單兵作戰的單打王,PER並不會體現他戰術意識糟糕。還有干擾對手投籃等影響比賽結果的數據,也無法從PER裏體現。於是專業人士又開發出在場淨勝負分等一系列計算方法,最大程度衡量球員賽場表現價值。但就算窮盡算法,也無法真正用數據準確評判球員價值,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協防。球員可能因爲夾擊破壞了對手投籃,也有可能因失位放對手攻筐,協防成功與否難以用數據判斷,但它卻又是影響比賽結果的重要手段。

3.惡性循環輕視籃球數據價值

數據並不能完全衡量一個球員的價值,只是相對完善精準的數據體系,能夠得到最理想的量化結果。可CBA當前尷尬的是,並沒有足夠精準的賽場數據,更沒有成體系的數據算法。姚明當上籃協主席後,CBA確實和貝泰科技(NBA數據供應商的合作伙伴)達成了合作,於是我們在聯盟官網能看到真實命中率、效率值和助攻率等高階數據。但正如上文所說,這些數據存在侷限性,也不能計算出一個理想的量化結果。

需要更多進階數據量化結果,可惜聯盟並沒有這方面的準備。有籃球大咖做了對比,CBA現在的數據源層面,相當於NBA上世紀90年代後期水準,而這就是惡性循環釀成的結果。CBA球隊不願意掏錢購買進階數據,更願意採用基準數據+研究錄像來制定技戰術。客戶不願掏錢買單,貝泰科技也就不耗費精力折騰進階數據。聯盟也無力加磅數據分析工作,各方都流於表面,也就沒能培養出多少專業籃球數據分析人才。數據斷檔人才缺失,老專家苦心研究的計算公式,能真正體現球員賽場價值嗎?答案不言而喻。

可我們也不能怪球隊或是聯盟,畢竟建立數據分析體系是一項大工程,並不是某一兩個人就能說了算。但願CBA能從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訓,努力去完善MVP評選規則,給予大家一個最理想化的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