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便進軍中國市場的途勝,作爲北京現代旗下的首款SUV車型,在競爭激烈的國內細分市場不斷探索。

目前,第五代途勝L已經正式上市,售價區間爲16.18萬-20.18萬元。第五代途勝L是首款基於i-GMP平臺所打造的SUV車型,在外觀方面高度還原了之前Vision T概念車的設計,視覺效果應該會令人前一亮。

如果說每一款車都必須說出最吸引消費者的亮點,那麼對於第五代途勝L而言。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要數其搭載着全球首創發動機獨有技術CVVD。

那麼CVVD技術是如何衍生的呢?首先,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汽車發動機通過進氣、壓縮、做功、排氣等四個環節的循環來完成能量的轉換,從而給車輛提供足夠的動力。其中,進氣與排氣這兩個環節可以理解爲發動機在“呼吸”,因此氣門的開啓與關閉的現象也伴隨而至。

如今大多數品牌汽車的氣門控制系統都是通過凸輪軸來控制氣門開啓與關閉的時機以及升程,雖然都能較好地控制氣門的開關,卻不能控制其開啓與關閉的時間。簡單而言,發動機氣門類似於一扇不斷開啓與關閉的門,當前的氣門控制技術可以改變這扇門的開啓和關閉時間以及氣門打開的幅度,但不能控制發動機在不同的循環模式中切換。

爲了能解決這一難題,2019年現代汽車正式公佈了全球首創的CVVD連續可變氣門持續期技術(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Duration)。無論是在高速路上的定速行駛亦或是日常的加速行駛,CVVD技術可輕鬆應對不同行駛場景。據瞭解,該技術可以在不改變氣門升程的前提下,控制着氣門的開啓與關閉的時機以及開啓幅度的大小,甚至還能控制氣門的開啓時長,徹底告別以往氣門在開啓到最大開度後便逐步關閉或者在關閉後氣門立刻要打開的現象。這樣的設計令發動機在做功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呼吸”,也意味着發動機可以在不同的駕駛模式下可以選擇最合適的空燃比進行燃燒,以此實現較爲理想的性能和燃油效率。

當然,新技術的誕生在解決行業難題的同時不能說毫無缺點。由於採用了新結構,CVVD技術下的發動機凸輪軸與氣門頂杆之間的摩擦更爲複雜,如果帶有CVVD技術的發動機因摩擦而出現磨損,就目前國內技術來看,其維修成本不會低。因此,還需要經歷更長一段時間才能檢驗CVVD技術是否真的引領行業的進步。

此外,第五代途勝L搭載了Gamma Ⅱ 1.5T-GDI發動機,最大功率爲147kW,峯值扭矩爲253N·m,與之匹配的是7檔乾式雙離合變速箱,前麥弗遜式後多連桿式獨立懸架。從工信部綜合油耗數據瞭解到,第五代途勝L的百公里油耗可以低至6L。

第五代途觀L除了CVVD技術,還搭載了Hyundai Smartsense智心合一安全系統,包括FCW前方碰撞預警、FCA前方防碰撞輔助-車輛/行人/自行車、FCA-JT前方防碰撞輔助-交叉路對向車、LDW車道偏離預警、LKA車道防偏離輔助、BCW盲區碰撞預警、BCA盲區防碰撞輔助、RCCW後方交叉碰撞警告、RCCA後方交叉防碰撞輔助、DAW駕駛員注意力警告、BVM盲區顯示系統、DRM後方影像顯示系統、RVM倒車影像、SEW安全下車警告、SVM360°全景影像、PDW-F前泊車雷達、PDW-R後泊車雷達、LFA車道居中保持、LVDA前車出發提醒、SCC智能巡航控制(帶停走功能)、NSCC基於導航的智能巡航控制、HBA遠近光自動切換、HDA 高速公路駕駛輔助共23項ADAS配置,有助於行車安全係數的進一步提高。

那麼廠家一直宣傳的Hyundai SmartSense智心合一安全系統具體表現如何呢?對於大多數車主而言,在繁忙都市道路穿梭早已成家常便飯。這不僅需要駕駛員集中注意力直視駕駛前方同時還要萬分留意可能隨時會出現的行人或者其他方向來車,而此時如果有FCA前方防碰撞輔助以及FCA-JT前方防碰撞輔助-交叉路對向車這兩項功能的提前介入,那麼就能比駕駛員更早預知風險的存在並及時做出預警判斷。不少車主經過十字路口時都提心吊膽,如果有了Hyundai SmartSense智心合一安全系統,可以通過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便可以智能識別對向車輛,預測碰撞,並對車輛進行輔助制動。同時在駕駛過程中如果需要轉向並道時,BVM盲區顯示系統可以及時提供轉向時的影像以供駕駛員作爲參考,進而提升了行車安全性。

爲了保證擁有一個安全的行車距離,基於導航智能巡航控制的NSCC,可以利用毫米波雷達與攝像頭來監測與前車之間的距離和速度,與此同時還可以根據前車的行進速度來進行適當合理的加減速及停車等操作。而令不少司機頭疼的倒車環節,第五代途勝L的SVM 360°全景影像也可以顯示車輛周邊情況,增強了停車時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不得不說的是,如果想通過其CVVD動力系統等作爲第五代途勝L的產品亮點來贏得銷量大滿貫,其前景似乎長路漫漫,畢竟它還要面對廣汽本田皓影、一汽大衆探嶽等同級別熱銷口碑又不錯的衆多合資品牌車型。因此,第五代途勝L 16.18萬起的售價是否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還是需要等待市場的考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