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新近影。單鏡源攝

人物小傳

張國新,現任中國船舶集團江南造船專項總監,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從事艦船研製50年,主持我國海軍多型驅逐艦的工程建造工作,按期優質地完成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的各項任務和指標,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防科工委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享有“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能伴隨人民海軍從‘0’點起步,不斷走向裝備現代化,這樣的人生機遇千載難逢。

現代化大型戰艦是毫無疑問的國之重器,是強國、強軍、強盛海洋經濟的戰略支點。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張國新一次次領命,以總建造師的身份牽頭攻堅,監造軍民艦船20餘艘,成爲國內屈指可數的軍工造船專家。

今天,年逾七旬的張國新依然作爲中國船舶集團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專項總監,以他過人的領導力、創新力和使命感,引領新一輩造艦人,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張國新說,能伴隨人民海軍從“0”點起步,不斷走向裝備現代化,這樣的人生機遇千載難逢。最讓他欣慰的是,而今這場長跑已然迎來“賽點”,包括他在內,幾代人孜孜以求的圓夢時刻已近在前方。

大海見證,護航海軍追趕世界一流

在造艦這件事上,有幾句關於江南造船和張國新的“第三方評價”值得一聽。

其一,當年,一艘由張國新負責的新型戰艦下水,時任海軍首長在會上講:“外媒認爲中國造軍艦如同下餃子,我說,我們下餃子的‘鍋’就支在江南造船。”這個表述很快就廣爲流傳。

其二,造船業內有句話,說的是“有困難、找江南”。江南造船團隊之所以能不斷成功突破難點,建立口碑,張國新是引領者之一。

造艦是龐大的系統工程,要讓設計意圖落地,就必須精準提煉出關鍵技術難點,部署建造方案,組織人馬會戰;最終,還要設計海試實戰方案,確保新艦乘風破浪。整個流程體系中,張國新就是衝在前方承壓擔責、站在頂層指揮策劃的那個人。業內將這一角色,稱爲艦船總建造師。

談起海軍裝備“下餃子”,張國新笑言,我們現在的“餃子”,不僅下得快,而且下得好。通常,新艦種新型號需要“十年磨一艦”,但我們已大大突破這一極限。現在,幾乎沒有其他國家能在造艦能力上和我們相匹敵。人民海軍新一代戰艦的性能和戰鬥力,已躋身國際一流。以江南造船2019年交付的“萬噸大驅”101艦爲例,外媒曾評價,該艦代表世界領先水平,它的入列有望催生世界海上防務新格局。

張國新生在上海,長在上海。1968年初中畢業後,他進入江南造船廠,其後在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設計製造專業完成深造。1986年,張國新首次承擔涉軍任務,從那時起,他已牽頭建造了海軍大量首制船型。回顧造艦生涯,張國新說自己非常幸運,得益於改革開放的時代機遇、江南造船的團隊力量,他才能帶隊,以一個個標誌性項目,見證並推動海軍裝備實現三大歷史性跨越——從戰術裝備走向戰略裝備,以研仿製走向自主可控,從近海防禦走向遠海深藍。

能征善戰,創造一個個裝備“奇蹟”

1986年,人民海軍第一代現代化驅逐艦(112艦)項目即將啓動。在遴選總建造師的過程中,年輕、有能力、懂外語的張國新脫穎而出。萬事開頭難,112艦項目所涉及的工程要素——時間、質量、技術等,相互擠兌、衝撞,要想同時達成最優,難度極大。以船體爲例,該艦所用的特種鋼是最新研製的,一般而言,新材料需要先做一艘小艦,下海經受風浪,但是112艦項目沒有這個餘地。爲了化解新材料風險,張國新帶領團隊,用兩年時間分析了23萬個數據,做到心中有底。

一個個難題,需要一次次破題。112艦項目要調度千軍萬馬,協調千頭萬緒,張國新和團隊承受了重壓,也經受了歷練。112艦順利下水,所有人鬆了一口氣。事後海軍領導才告訴他,那幾年,兩岸正在就誰能率先造出新一代戰艦暗自較量,112艦的下水使我們走到了前面。1996年初春,臺海波濤洶湧,三軍演習中,無論火炮還是導彈,112艦全部命中。首長高度評價說,112艦“創造了海軍裝備史的奇蹟”。

世紀轉換,張國新爲新型戰艦全力以赴,五年內,江南造船交付了兩代四艦,大大突破了通常“十年磨一艦”的極限,再次被海軍首長稱爲“奇蹟”。作爲主力艦,該型艦後來率編隊圓滿完成了人民海軍首次赴亞丁灣的護航任務,名聲遠揚。

2017年6月28日,由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配套的首艘萬噸級導彈驅逐艦101艦,在江南造船隆重下水。該艦的交付,標誌着我國已基本抹平此前與世界一流海軍的50年裝備落差。

敢爲人先,是造艦人紅色基因的核心

同事後輩們談起張國新,印象最深、最佩服的,就是他永不停歇的創新思維,以及應用新技術的眼光和膽略。在張國新眼中,作爲傳統行業的造船業,在應用先進技術上其實有巨大空間。中國海軍裝備之所以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說到底就是創新能力的飛躍。

上世紀八十年代,張國新就已經意識到,之前船廠用慣了的“平面建造法”已無法適應時代要求。在他的極力推動下,憑藉江南深厚的技術底蘊,全新的“立體建造工藝”被應用於112艦,獲得成功。

2002年,張國新在某國家工程裏,首次提出要在船體結構部分採用“總段建造工藝”,也平衡配套環節的滯後風險。困難顯而易見,但張國新鼓勵團隊:“我們要有勇氣去實現第一、創造第一。”最終,他再次取得了成功。

2008年,江南造船從黃浦江畔遷入長江口的長興島。空間被打開了,任務也更重了。爲此,張國新提出了嶄新的“一條半造船法”,通過將一座船臺完美嵌入高速流轉的流水化生產流程,從而徹底釋放了產能潛力。

張國新說,海軍對江南造船創新非常支持;同時,江南造船文化中深厚的紅色基因,最重要的內涵也是敢爲人先、自強不息:“我願意做首制船,渴望接受挑戰。對我而言,學習新東西就是條件反射。”

很多人都驚歎於張國新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爲了掌握國外造船業的發展動態,參與國際交流,他不僅擅長英語,還自學了德、日等多國語言,甚至50多歲開始,還自學了計算機編程。六十歲之後,他依然牽頭在江南造船推動了多項革命性的數字技術應用,建立了全球造船業的第一套數字化焊接管理系統,創造了第一套數字化多點成型冷加工工藝。

最難時段,入黨誓言支撐初心信念

造艦必須在創新與守正之間把握好平衡,既要能帶隊往前衝,也要以超羣的責任感,把握住每一個細節。張國新常說,造艦要對歷史負責、經得起歷史檢驗。

新型艦船常常用到新材料,焊接是一大難關。爲確保焊縫質量,張國新常年堅持親自查驗焊縫,數百個艙室“爬艙”的距離,就要達到幾十公里。

艦船完工後,須經歷嚴格的海上試驗,檢驗各個裝備系統。除了自己造的艦,身爲總建造師,張國新還必須爲其他艦船、潛艇、飛機設計出一整套演練方案。通過摸索,張國新從外行人迅速成長爲專家,能讓千軍萬馬做到一絲不亂。他說,歐美國家的海試都交給海軍,我們則由船廠承擔,好處是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如今,中國新艦的交付速度全球最快。”

“以船爲家”,免不了對小家有所虧欠,張國新只能盡力而爲。某型高新產品要試航,張國新隨艦出海,不得不把重病臥牀的妻子留在家中三個月。112艦項目最難的時間,也是張國新母親最後的日子。那半年多,他每天早七點進廠,晚八點下班後直接進醫院陪一整夜,從無間斷。現在回想起來,張國新說,自己能堅持下來,最大的動力就是那年入黨時候的莊嚴誓詞。

張國新從小就有當工程師的夢想,進入江南造船,讓他圓了兒時的造船夢。從1986年涉軍開始,作爲若干新型艦的總建造師,他又圓了軍工夢。如今,已到暮年的他壯心不已,依然帶隊向着第三個夢想奔跑,建設一個“能滿足海軍裝備50年內需求的造船基地”。

張國新說,自1919年6月江南廠的工人在上海率先站出來,投身五四風潮、開展罷工抗爭開始,全廠工人階級就迎來了新的生命起點。百年風雲激盪,百年夙願夢圓。如今,以張國新爲代表的江南人正在新時代開創新的偉大歷史。天高海闊,他們將把更加輝煌的篇章留給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