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曾有軍事專家說,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海軍裝備上的差距,至少是50年。此後,中國加快了海軍現代化裝備的研製,從十年磨一劍,到五年“兩型四艘”驅逐艦,再到我國自主研製的萬噸級驅逐艦交付使用。在這背後,有許多人的付出。今天,我們來認識其中的一位,從青蔥少年到花甲老者,一心只爲造船中國船舶集團江南造船專項總監張國新。

長興島江南造船的碼頭上,停靠着即將下水和試航的艦船。每次來到這裏,張國新依舊振奮。從上世紀60年代末至今,張國新已經投身艦船製造,超過50年。

中國船舶集團江南造船專項總監張國新說,53年裏,做了軍品也做了民品,見證了船型從低端到高端的發展,見證了造船技術,從傳統到現代造船技術的發展。

2019年4月,在青島舉行的慶祝人民海軍成立70週年海上閱兵上,首艘我國自主研製的萬噸級驅逐艦"南昌號"亮相。這是張國新的造船生涯中,難忘的一刻。這艘“大驅”,正出自他和江南造船工程師之手。

張國新說,“101(‘南昌號’驅逐艦)走在最前面,然後底下是一些驅逐艦,第一方陣的驅逐艦,全部是江南做的,意味着我們已經趕上了世界一流的驅逐艦(製造)的水平,我們用了30年的時間趕上了50年的差距。”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主戰艦艇與國外先進戰艦有不小差距。80年代中期,我國決定自力更生研製第二代導彈驅逐艦,首制艦的監造任務,就落到了張國新和同事們的肩上。此後的30多年間,張國新全身心投入到了國產驅逐艦的設計和建造中,在他的辦公牆上,掛滿了由他負責建造的艦船照片,從第一代艦艇,到正在服役的艦船,每一艘,都讓他倍感自豪。

張國新說,三十年,海軍裝備形成了三代現代化驅逐艦和六款現代化的驅逐艦,也反映出海軍裝備的能力,從畫面顏色可以看出,海軍裝備從淺藍走向深藍。

這幾年,隨着艦船越造越大、越造越精細,張國新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造船新技術的攻關,已自主研發“數字化焊接質量管控”系統、“三維曲面數字化成型”裝置等先進技術與裝備。去年8月,歷時4年研發,藉助5G、智能調姿等技術的總段對接裝置,投入使用。

張國新說,通過測量的數據給出對準的方案,然後驅動小車自己對攏。以前我們對攏的時間可能是5個小時,現在只要半個小時,精度上可以控制到1毫米左右,正負1毫米的誤差,這在大型船舶建造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套智能化對準系統。

如今,江南造船廠的造船人才已經發展到第四代,年輕的“江南人”大多有高學歷,而在張國新看來,造艦船,不僅要有豐富的艦船知識和外語能力,還需要複雜工程的協調能力和監造崗位數十年的錘鍊,張國新把自己和江南造船廠多年的建造經驗,形成工藝法則,並叮囑年輕工程師加強學習。

中國船舶集團江南研究院副院長趙守君表示,現在在張國新的帶領下培養出一羣年輕人,想做難做的船,也能做難做的船。這些年在軍工行業,除了爲海軍交付許多產品之外,另外一個收穫就是對於艦船軍工行業人才隊伍的集聚。

中國船舶集團江南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刁佳生認爲推進八大工藝法則,爲建造工藝立法,希望把(工藝)法的體系建立起來,這樣各類產品工藝思考的時候就會沿着方向走,讓工藝的先進性、可執行性更加完善。

現在,張國新依舊會參與到艦船設計、建造的第一線,關注着海軍新裝備的建設進展,延續着"造船人"的光榮與夢想。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金普慶 實習編輯:駱惠)

版權聲明:本文系看看新聞Knews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