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政治中,個別大國脅迫一些其他國家選邊站隊是令人不齒的行爲。然而,如果有的國家主動選邊站隊,並且逆時代潮流而動,挑釁第三方的利益,這種行爲的影響只會更加惡劣。美國和日本最近的互動就完全是這種關係的寫照。

不出所料,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在當地時間16日(北京時間週六)舉行會晤後發表的聯合聲明,就臺灣、釣魚島、涉港、涉疆、南海等一系列涉及中國內政的問題表達了所謂“關切”。

美日聯合聲明的內容很明顯已經超出正常發展雙邊關係的範疇,中國外交部隨後便在官網發出新聞稿,嚴詞批駁美日拉幫結夥搞“小圈子”,煽動集團對抗,同本地區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共同期待背道而馳。中方表示,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其實,上個月,美日印澳所謂“四國聯盟”就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儘管沒提中國,不過討論的問題卻處處針對中國,當時日本一些媒體有些“不甘心”,大肆鼓吹美日首腦會晤將對中國強硬表態。中方顯然早有準備,早在該會談之前,中方已警告過美日,不得采取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的言行。現在,日本該說的“狠話”都說了,下一步是否會做什麼損害中方利益的事,各方都在密切關注。然而很微妙的是,日本國內有一些聲音,對日本緊密追隨美國表示擔憂甚至緊張。

這次美日首腦會談,拜登給了菅義偉一頂帽子:美國新的“首席盟友”。不過充當美國遏制中國的“急先鋒”並不是沒有代價。《日本經濟新聞》就指出,美日聯合聲明提出要擴大日本的作用,今後日本將不得不強化陸海空各個領域的力量,美國可能再次要求日本將防衛費從GDP的1%增加到2%。這也意味着,日本需要繳納的“保護費”漲價了。

此外,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對於日本被拉到與中國公開對抗的圈子裏,東京政商兩界的領袖都感到“不安”,他們希望採取一種既能在軍事上制約北京方面、又能使對華貿易基本不受影響的行動方式。報道還指出,布林肯3月訪問日本時,以譴責中國作爲聯合新聞發佈會的開場,此舉令日本大喫一驚。

日本這些各路精英們的想法其實並不奇怪。一直以來,日本的對華政策都是經貿和政治兩條線,但這種政經分離的路線並不利於長遠關係。臺灣中時新聞網就注意到,前些年美國、日本分別還是中國第一、第三大貿易伙伴,現在已經分別降到第三、第四大貿易伙伴,東盟和歐盟對中國的重要性正在不斷上升。文章認爲,美日雖然在外交和軍事層面做了很多表面功夫,其實頗有危機感,因爲他們面對中國的制衡籌碼越來越少,漸失去了要挾的能力。

共同社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日本在美中對立夾縫中面臨抉擇。有意思的是,儘管該文用大篇幅描述首相菅義偉一開始如何不想在美日聯合聲明中刺激中國,並將鍋甩給了其他人,但文章也誠實地指出,爲了應對秋季衆議院選舉,菅義偉需要展現強硬姿態以爭取輿論支持。

果然是無利不起早,只不過,日本將自己與美國進行戰略綁定不但要付出政治代價,經濟代價也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日本就算不想在與美國的聯盟和與中國的經濟依賴性之間做出選擇,但來自各方的壓力都在增長,因爲中國也不會允許你喫着中國飯又砸中國的鍋。香港亞洲時報網站的文章更加直白:在拜登政府上臺後,儘管菅義偉希望取得突破,但過去四年發生的事情並不利於他,一個重要警告是:菅義偉執政的日子可能比鋪紅地毯歡迎他的美國官員想象中更加屈指可數。

日本《朝日新聞》在一篇社論中指出,拜登選擇菅義偉作爲第一個舉行面對面會談的外國領導人,就是因爲在對抗中國的問題上,美國極爲重視日本能夠發揮的作用,但如果僅僅淪爲美國對華戰略的一枚棋子,那麼不利於日本的和平與安全。

社論指出,在與崛起中的鄰國相處中,日本應在制定自己的主體戰略的基礎上協調與以美國爲首的其他國家的關係、避免對立升級才應當是日本最優先的選擇,不能與美國採取完全相同的立場,一旦有事,日本不可能獨善其身。

值得注意的是,17日在日本名古屋市舉行了一場紀念中美“乒乓外交”的研討會。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參加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應中國乒乓球代表團的邀請訪問中國,打開了隔絕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門。研討會上,擔任中國隊日語翻譯的周斌呼籲,希望日本像當時那樣成爲中美兩國間橋樑,以避免美中對立激化。

當年的一場大賽成了歷史轉折點,不僅開啓了中美建交的大門,也促使中日關係走向正常化。如今日本自己卻要過河拆橋,毀掉歷史嗎?

相關文章